本網訊(黃克瑤 謝澤 陳磊)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
經歷百年現代化進程,長江這條滋養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卻“病了,病得還不輕”。因此,保護長江成為共識,為保護長江立法勢在必行。
2021年3月1日起,我國首部流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以下簡稱《長江保護法》)施行。自此,長江大保護工作與法同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要點解讀》 來源:新華網新聞中心
《長江保護法》共計96條,62個條文涉及從國務院及其職能部門到省、縣級人民政府職責,其中指出,“國家按照政策支持、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修復。”
起源于長江、植根于長江、壯大于長江的三峽集團積極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
早在2018年,在武漢召開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直接點名三峽集團——“要發揮好應有作用,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建設”。
截至2021年底,三峽集團長江生態環保累計投資已超2000億元,在運污水日處理能力 308 萬噸,建設雨污管網 1.2 萬公里,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超過500萬尾,保護長江珍稀植物1300種2.68萬株,為推動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助力。
《長江保護法》實施的這一年,也是三峽集團發揮共抓長江大保護骨干主力作用各項任務階段性完成的迎考之年。
這一年,三峽集團成果豐碩:
——“五大業務平臺”日臻成熟,成為共抓大保護的重要抓手。長江環保集團依托長江經濟帶建設,肩負起三峽集團與生態環保相關的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等工作;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成員單位增加至111家,聯盟正引導更多合作單位發揮其優勢和長處;長江生態環保專項資金支持重點城市和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編制,支持南京、鎮江探索開展污水處理價格機制改革試點,引導一批先進前端技術應用于已落地項目中;生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按“平臺+實體”模式建設運行,聚焦解決關鍵技術問題,開展前沿技術追蹤與轉化;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首批募資基本完成,制定發布長江保護主題指數。
——聚焦城鎮污水治理,“三峽模式”全面鋪開。安徽蕪湖“廠網一體”、江西九江“廠網河一體”、湖南岳陽“廠網湖一體”、湖北宜昌“兩網共治”四個試點城市治水模式落地見效,明顯提升試點城市污水收集率及污水廠進水濃度,基本消除6大區域32處黑臭水體,城市水環境明顯好轉,三峽治水經驗不斷推廣,從先行先試到全江轉段、全面鋪開,三峽的腳步還將走得更遠。
——創新推出“城市智慧水管家”,積極打造智慧水務平臺。系統謀劃“十四五”治水新思路,創新提出以管網為重點的“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建立智慧水務標準體系,搭建統一智慧水務平臺,目前蕪湖、九江等首批智慧水務系統已經上線運行,實現“資產在線、數據在線、業務在線、報警在線”精細化管理。
——發展新業務,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污水處理廠+光伏”模式試點成效顯著,同步推動垃圾焚燒發電、畜禽糞污集中處理、多源固廢協同處理等項目,打造“藍色水質凈化廠”,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三峽力量。
——統籌治水與流域生態修復,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快速響應赤水河流域治理需求,落地云南鎮雄、貴州正安、遵義仁懷項目。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扎實推進廣陽島、兩江四岸核心區、科學城等一批重點項目。圍繞促進中部崛起,深耕湖北“一主兩副”重點區域,湯遜湖、梁子湖等骨干項目在漢多點開花;安徽六安、馬鞍山、宣城項目加速落地;江西環鄱陽湖流域鄱陽縣,湖南環洞庭湖流域臨湘、汨羅、常寧等一批項目落地實施。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策劃推進示范區“水鄉客廳”、崇明區中興鎮項目等鄉村產業振興項目。持續做好生態調度監測及研究,深入開展中華鱘自然繁殖研究、珍稀植物保護等重大科技項目。
《長江保護法》以法之名守護長江,堅持把保護和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放在壓倒性位置,突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責任導向,加大處罰力度。作為中央企業,三峽集團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與法同行,護一江碧水東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