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將產品碳足跡納入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要求,對中國的供應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環保低碳要求。如何與時俱進地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加強產品生產全過程低碳化,值得研究。
產品碳足跡,是指一種產品從原材料加工、運輸、生產到出廠銷售等流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總和。廣義的碳足跡理念可以拓展到生活和服務領域,比如日常上班是開車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差是選擇飛機還是火車,不同的交通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碳排放量;舉辦一次大型會議或展覽,從場地布置到撤展清場,所有參與者的行為活動都對碳排放量產生影響。“足跡”二字,生動體現了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全生命周期審視的理念,也是新形勢下節能降碳工作向全過程管理和全流程覆蓋進行拓展的內在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此前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對建立符合國情實際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做出部署。
從消費者角度看,人們日益傾向于選擇節能、低碳、環保的產品和服務,碳足跡所展現的清晰直觀的碳排放數據,將有助于消費者做出科學選擇。借由消費端的引導,可以將綠色低碳需求傳導至生產端,形成綠色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加強產品碳足跡管理,有助于企業深入挖掘節能降碳潛力,對工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加強出口產品碳足跡管理,也是更好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戰略選擇。2023年以來,歐盟加快推出碳邊境調節機制,要求來自他國的部分產品承擔與本土企業相同的碳減排成本,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對中國企業來說,產品的“綠色”含量將直接影響其國際市場競爭力。加強出口產品碳足跡管理,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與互認,是積極應對國際貿易規則變化的主動選擇。
相較于發達經濟體,我國開展產品碳足跡管理起步較晚,目前存在著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不健全、方法標準不完善、背景數據庫不完備等問題,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水平也有待提升。未來,對于相關產品的研發,要選擇綠色環保的原材料,也要使用高能效的設備和低碳排放的燃料,并有效運用CCUS等技術,對加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進行有效處理。按照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求,積極采用各類節能降碳技術,對生產工藝流程進行節能降碳改造,持續提升清潔生產水平。
同時,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既要準確測量、記錄生產某產品的原材料、能源、水等資源消耗,也要科學計算運輸、銷售等過程中的碳排放,按照國際認可的方法計算產品碳足跡。積極適應數字經濟發展新要求,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推動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為碳足跡管理奠定數據基礎。加強供應鏈碳排放管理,讓供應鏈上的每家企業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理念,自覺做到節能降耗、減少碳排放,從而推動制造業整體綠色發展水平的提升。(經濟日報 時希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