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武鋼 男,1958年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二十大黨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任A+H上市公司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987年開始投身中國風電事業,具有30年豐富的風電技術經驗及行業背景知識,是中國風電事業先驅者之一。武鋼本人憑借多年在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中作出的突出貢獻,入選“2019年新能源十大年度人物”, 并在“能源70年·功勛人物”評選中,獲得“能源功勛終身成就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國家對綠色發展的高度關注,讓我十分振奮的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
在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共識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成為主流。風電、太陽能、水能的碳排放量遠低于傳統能源,而風電相較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又具有更加明顯的低碳排放特性。因此,在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道路上,風電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雙碳”目標下風電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面對碳中和的巨大機遇,中國風電行業雄心勃勃。風電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性高端綠色裝備制造產業之一,形成涵蓋風電開發建設、設備制造、技術研發、檢測認證、配套服務的完整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中國風電產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撐。依托全產業鏈優勢推動建成綠色能源實踐項目,不僅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了直接的經濟效益和就業崗位,更為當地的能源結構轉型和碳減排注入動力,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風電的智慧和力量。
實現“雙碳”目標的信心和底氣不僅來源于我們看到的這些現實,更基于這些現實背后的數據。中國風電裝機在全球連續10年排名第一,中國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業基地,而且也是整機和零部件的出口基地。在過去的1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已經連續多年成倍增長,其中海上風電增長超過了百倍,風力發電現在已經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主力電源。
與火力發電相比,風力發電全壽命周期碳排放不到火電的1%;在各種發電形式中,風電用地是最小的,塔筒占地不足200平方米;風電功率密度相對較高,且發電持續時間較長,便于替代火電或和其他能源形成互補;風電建設周期短、安裝靈活,是未來清潔電源的主力電源。
一是規?;l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發展目標,2021年底,風電、太陽能消費比重不到8%,是2030年目標的1/3,裝機容量只有6億千瓦,到2030年距目標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十四五”期間,國家高度重視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同時鼓勵建設海上風電基地,推進海上風電向深水遠岸區域布局;還鼓勵分布式風電構建智慧園區和促進鄉村振興,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80%以上,規?;l展空間更大。
二是風電與產業融合、風電與城市融合前景廣闊。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綠色低碳發展不再僅僅是能源行業的責任,而要成為整個社會產業結構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優化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風電與裝備制造園區、風電與港航物流、風電與石油加工、風電與制氫、風電與現代制造業等行業的融合大有可為,解決了占全國碳排量約70%的工業和約10%的交通運輸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問題,同時也就解決了全社會綠色轉型的最主要矛盾。
三是中國風電產業裝備能力的國際化輸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風電產業取得驕人成就,作為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我國風電機組零部件及整機產量已占據全球50%以上,風力發電機、葉片、齒輪箱、軸承輪轂、塔架鑄鍛件等關鍵零部件的產量占到全球市場的70%,未來,這個比例還會增加。
截至2021年底,中國風電機組累計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風機超過了950萬千瓦,其中金風科技出口風機占到了500多萬千瓦。預計到“十四五”末,中國每年將會有不低于1000萬千瓦的風機出口到世界各國,中國制造的風力發電裝備將綠色能源傳送到全球千家萬戶。
面對我國風電產業取得的長足進步,風電人必須清晰地認識到,風電產業面臨的挑戰任務還很艱巨。
一是如何持續保持創新?如何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發揮大國擔當責任,真正引領全球風電行業發展,實現技術源頭的持續創新;如何超越自我實現技術和產品的突破,如新材料、軸承、芯片、新工藝創新、智能化與數字孿生的創新,這是擺在中國風電人面前最大的挑戰。
二是如何避免最低價中標的惡果?高的可靠性是能源裝備的根本,也是低價成本的紅線。低成本依賴供應鏈國產化的實現及供應鏈可持續的發展,但是這些都需要依靠腳踏實地的積累而不是急功近利。最低價中標違反高質量設備發展的規律。從中標企業經營的角度考慮,肯定會想方設法壓縮成本,理性科學的降本,而最低價中標不得不采取非理性降本措施,比如采購低質零部件材料或降低設計安全裕度,縮短技術進步的應用和驗證時間,導致整機廠家因市場生存壓力而降低創新動力和創新投入,提高了機組技術和質量風險。可以說最低價中標是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殺手,是個別企業為了實現自我發展目標的一種不正當競爭方式,嚴重影響了“中國制造”在世界上的品牌地位。
三是如何持續推動消費端和體制機制革命?“雙碳”目標實現的最大動力和潛力在消費端,習近平總書記在能源轉型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中把消費端革命擺在了首位,歐盟的碳邊境調節稅機制也是從消費端入手。
建議國家盡快建立碳賬戶體系,在碳賬戶建立標準和規則設計過程中,納入綠電扣減碳排放量政策細則,銜接綠電消費和“雙碳”達標兩大政策體系,實現綠電消費量和降碳貢獻計算統一科學管理。建立碳賬戶體系可為“雙碳”達標提供數據支撐,準確評估降碳量,明確碳減排方式。綠電替代是未來主要的發展趨勢,這一數據支撐作用非常關鍵。
當前,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最大潛力在于,鼓勵消費端多用綠電,用市場化的方式促進綠電消費,拉動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促進“雙碳”目標落地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要用好節能減排和綠電替代兩個重要手段,其中綠電替代是未來主要的發展趨勢。
促進能源消費端革命,搶占全球綠色制造制高點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國家已要求企事業單位在每年3月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公布各自上一年碳減排情況。歐盟碳邊境調節稅雖還沒正式頒布,但是歐洲市場已經開始對進口制造業要求出具全壽命周期的碳排放報告。建議政府盡快出臺購買綠證和使用綠電對實現碳減排的標準和規范,促進消費端更加積極地使用綠色電力,讓稀缺的綠色能源充分發揮好自身作用和價值,保持中國在綠色產品出口方面的優勢地位。
促進“隔墻售電”政策落地,鼓勵高耗能企業利用周邊空閑場地及屋頂,就地取材,建設分散式風電與光伏,并按標準支付電網支撐服務貢獻的價值費用,簡化電網接入審批程序,加強分散式風電項目“一站式”服務政策落實,通過促進消費端革命,帶動體制機制變化,促進“雙碳”目標實現。
建立健全全國企事業單位碳賬戶機制
力爭早日實現碳賬戶體系全國覆蓋,做到“減碳達標,數據說了算”,摸清全國碳減排家底,建議由生態環境部與國家發改委共同牽頭,能源局、工信部等部委參照現有全國和試點省份碳市場碳排放報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出臺全國性企事業單位碳賬戶管理辦法,完善鄉、縣、市、省多級碳管理體系,指導全國各企事業單位在三年之內有計劃地建立碳賬戶,推動碳賬戶標準與企業能源及碳減排系統銜接,增加碳減排可度量性和可操作性。
建議全國人大、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盡快對招投標法實施修改,摒棄最低價中標的不合理現象,推廣平均價中標原則
長期以來,“中國制造”一直以物美價廉在國際市場著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號召全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但現行招投標法沒有體現高質量發展的原則,造成依據最低價中標現象,不利于“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和實現全球競爭,也不利于地方政府獲得合理的稅收。最低價中標不僅給客戶帶來較大的質量風險,限制了企業的科技投入,也使得企業放棄了對未來發展的長期投入,同時最低價中標引發的價格戰致使地方政府難以獲得應有的稅收。
未來,國家將以更大決心和力度加快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為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創造新的、更大的發展機遇和光明前景。
本文刊載于《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2年11期,作者系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