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上海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的通知
滬環氣候〔2023〕12號
各區人民政府,各相關單位:
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我們聯合制定了《上海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上海市交通委員會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3年1月18日
上海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根據《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上海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滬府發〔2022〕7號)以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環綜合〔2022〕42號)相關工作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面臨形勢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面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戰略任務,“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實現了從補短板到提品質、從重點治理到綜合整治、從重末端到全過程防控的轉變,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也要看到,當前本市生態環境保護正處于新老問題交織疊加的復雜階段,傳統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碳達峰碳中和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傳統污染物和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減污降碳協同是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污染問題的戰略路徑,是降低減碳成本的有效手段,更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推動源頭治理、促進綠色轉型的總抓手,錨定美麗上海建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科學把握污染防治和氣候治理的整體性,以結構調整、布局優化為關鍵,以優化治理路徑為重點,以政策協同、機制創新為手段,完善法規標準,強化科技支撐,全面提高環境治理綜合效能,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二)工作原則
突出協同增效。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碳達峰碳中和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強化目標協同、領域協同、任務協同、政策協同、監管協同,增強生態環境政策與能源產業等政策協同性,以碳達峰行動進一步深化環境治理,以環境治理助推高質量達峰。
強化源頭防控。緊盯環境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源頭,突出主要領域、重點行業和關鍵環節,強化資源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有利于減污降碳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優化技術路徑。統籌氣、水、土、固廢、溫室氣體等領域減排要求,優化治理目標、治理工藝和技術路線,加強技術研發應用,增強污染防治與碳排放治理的協調性。
注重機制創新。充分利用現有法律、法規、標準、政策體系和統計、監測、監管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基礎能力和市場機制,一體推進減污降碳,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有力支撐減污降碳目標任務落地實施。
鼓勵開拓創新。發揮各類主體積極性和創造力,創新管理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加強推廣應用,實現多層面、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協同增效原則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生態環境重點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推動一批典型協同控制試點示范項目落地應用;減污降碳協同度有效提升。
到2030年,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提升,助力本市實現碳達峰目標;碳減排與空氣質量穩定改善協同推進取得顯著成效;水、土壤、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領域協同治理水平顯著提高。
三、強化大氣污染防治與碳減排協同增效
(一)能源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1. 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
堅持市內、市外并舉,落實完成國家下達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推動可再生能源項目有序開發建設。2025年、203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分別力爭達到20%、25%左右。推進長江口外北部、長江口外南部、杭州灣以及深遠海海域等四大海上風電基地建設,科學推進陸上風電建設,2025年、2030年,風電裝機容量分別力爭達到260萬千瓦、500萬千瓦。充分利用農業、園區、市政設施、公共機構、住宅等土地和場址資源,實施一批“光伏+”工程,2025年、2030年,光伏裝機容量分別力爭達到400萬千瓦、700萬千瓦。結合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新建一批生物質發電項目,到203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84萬千瓦。大力爭取新增外來清潔能源供應,進一步加大市外非化石能源電力的引入力度。加大氫能制、儲、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拓展氫能應用場景。(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綠化市容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 優化調整化石能源結構
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繼續實施重點企業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制度,“十四五”期間本市煤炭消費總量下降5%左右。在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的前提下,“十四五”期間合理控制發電用煤,“十五五”期間進一步削減發電用煤。“十四五”期間推動寶武集團上海基地鋼鐵生產工藝加快從長流程向短流程轉變,加大天然氣噴吹替代的應用力度。推動實施吳涇、高橋地區整體轉型,進一步壓減石化化工行業煤炭消費。合理調控油氣消費。保持石油消費處于合理區間,逐步調整汽油消費規模,大力推進低碳燃料替代傳統燃油,提升終端燃油產品能效。提升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加快建設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推進上海液化天然氣站線擴建等項目,完善天然氣主干管網布局。2025年、2030年,天然氣供應能力分別達到137億立方米左右、165億立方米左右。(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交通委、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工業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1.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推進重點區域產業空間布局優化。以產業升級推動金山整體轉型,全面落實“兩區一堡”戰略定位,堅持化工產業向精細化、綠色化升級。以科技創新為寶山轉型注入新動力,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全面推進產城融合創新發展、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繼續推進桃浦、吳涇、高橋石化等重點區域整體轉型,加快推進星火開發區環境整治和轉型升級。打造先進高端產業集群。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為引領,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構建先進制造體系,帶動整體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市科委、各相關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 推進工業綠色升級
推動傳統行業低碳升級。嚴禁鋼鐵行業新增產能,確保粗鋼產量只減不增。大力推進鋼鐵生產工藝從長流程向短流程轉變,到2030年,廢鋼比提升至30%。大力推進石化化工產業升級,提高低碳化原料比例,推動煉油向精細化工及化工新材料延伸。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實施節能降碳“百一”行動,力爭平均年節約1%用能量。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推廣力度,促進先進適用的工業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推廣應用。推進重點用能系統能效提升,實施電機、變壓器等能效提升計劃,開展重點用能系統節能改造和運行控制優化,提高風機、泵、壓縮機等電機系統效率。(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 全面促進清潔生產
實施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以清潔生產一級水平為標桿,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進化工、醫藥、集成電路等行業清潔生產全覆蓋。到2025年,推動1000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推進國家清潔生產審核模式創新試點工作,探索園區和行業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審核新模式。圍繞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目標,推進朱家角工業園區清潔生產全覆蓋。(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 協同工藝過程減排
推動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防治與碳減排協同增效。實施重點行業VOCS總量控制,優先采用源頭替代和過程控制治理措施,大力推進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溶劑使用類行業,以及涂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等行業低揮發性原輔料產品的源頭替代,有條件的企業集群和園區探索建立VOCs集中式處理示范工程。鼓勵采購使用低VOCS含量原輔材料的產品。以含VOCS物料的儲存、轉移輸送等排放環節為重點,采取設備與場所密閉、工藝改進、廢氣有效收集等措施減少無組織逸散,并通過在煉油、石化等行業嚴格開展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實現VOCS和溫室氣體的協同減排。推動VOCS末端治理措施選型時充分考慮碳排放影響,采用節能低碳技術方案。推動細顆粒物(PM2.5)和氮氧化物(NOX)污染防治與碳減排協同增效。將超低排放貫穿于鋼鐵行業生產全工序、全流程、全時段,持續挖掘節能降碳技術在治理過程中的應用潛力。推進工業爐窯深度治理。適時制定燃氣輪機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推動電力領域大氣污染物排放穩步下降。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管理。加快使用含氫氯氟烴生產線改造,逐步淘汰氫氯氟烴使用。(市生態環境局、市經濟信息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交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1. 優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結構
持續推進貨物運輸結構調整,完善海空樞紐集疏運體系,推進貨物“公轉鐵”“公轉水”,到2025年,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不低于52%,集裝箱海鐵聯運量達到90萬標準箱及以上。加快構建多模式軌道交通主導的交通設施功能體系,堅持公交優先戰略,打造便捷舒適的慢行交通環境,持續提升城市綠色出行比例。到202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不含步行)達到45%以上,中心城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75%以上。(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市道路運輸局、上海海事局、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