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新能源產業而言,出海并非新鮮事。以光伏為例,從最初原料、設備、市場“三頭在外”時期純粹的產品出口,到集體奔赴東南亞建廠,再到海外市場遍地開花,中國光伏行業在出海搏擊中成長壯大,成為技術創新活躍、產業鏈完整齊備、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新興產業。隨著全球能源轉型提速,海外光伏裝機需求尤其是新興市場需求持續高增長,加之國際貿易環境深刻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光伏企業啟動了新一輪海外產能擴張。
此輪中國光伏出海,有著不同于以往的動因、路徑、邏輯及經營模式。如果將單一的產品出海定義為光伏出海的1.0時代,那么眼下光伏全產業鏈的出海熱潮,已升級為產能、技術、服務的全方位出海。光伏出海2.0時代,如何把握新航向、應對新挑戰?在近日舉行的第七屆虹橋論壇“新型儲能驅動未來能源變革”的分論壇前瞻沙龍圓桌討論環節,多位學界業界代表就該議題展開熱議。
中國光伏邁入全球化新階段
中國光伏企業的全球化進程,正加速從“全球賣”向“全球造”躍遷。
“最初,可再生能源的核心市場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彼時我國新能源企業國際化的主要標志是將產品賣到國外。”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中國光伏標委會聯合秘書長呂錦標在圓桌討論中表示,從行業發展脈絡看,出海對新能源企業來說并不陌生。光伏產業最早主要供應歐洲市場,十年前為應對歐美雙反,中國光伏企業赴東南亞布局產能,由此開始海內外產能雙軌制布局。
得益于中國光伏產能的遷移,東南亞成為全球光伏產業鏈上舉足輕重的一環。據不完全統計,近20家中國光伏企業通過合資、并購、投資等方式在東南亞地區布局光伏上下游產能。中國新能源產業領跑全球惠及世界的同時,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歐美以其他政治經濟為由,對中國以“新三樣”為代表的綠色新能源產品和行業實施貿易限制政策。
“中國光伏及儲能制造服務全球的過程中,貿易壁壘一直存在。再加上許多國家有制造業回流的訴求,對于我們而言,接下來‘走出去’還是要化被動為主動、充分考慮海外的布局。”呂錦標分析道。
“之前的‘走出去’是把產品賣出去,這一波的‘走出去’是把產品造出去。”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回憶說,2011年美國對原產中國的光伏電池啟動“雙反”調查之后,晶科在一次閉門會議上確定了從全球銷售轉型為全球制造、再轉型到全球投資的長期發展戰略。此后十余年間,晶科能源陸續設立了馬來西亞工廠、美國佛羅里達州工廠和越南工廠,并在此過程中五次問鼎全球組件銷量冠軍。目前,海外產能已占到晶科整體產能的20%。
基于持續不斷的降本增效和技術創新,中國企業在全球光伏行業價值鏈中的位置顯著提升。錢晶認為,中國光伏企業已經有能力從輸出產品轉向輸出技術與經驗。“我們也有足夠的信心。光伏企業應該擁抱這個機會,主動‘走出去’。”
從全資到合資、從單打獨斗到借力出海
富產石油的中東,正在成為中國清潔能源軍團的海外擴產重鎮。這是中國新能源產業新一輪出海需求與中東綠色轉型渴求的雙向奔赴。中東地區市場潛力巨大,在中東建廠,還可輻射到歐洲、中亞、北非等更為廣闊的市場。
澎湃新聞注意到,今年以來中國光伏企業中東投資計劃接連浮現的背后,由中國企業提供先進技術、當地企業提供資金和市場的全新經營模式雛形初現,這是新能源出海2.0時代的重要標志。挺進中東,并非東南亞產能模式的翻版。
今年7月,晶科能源(688223.SH)宣布將與沙特合作伙伴共建10GW高效電池組件項目。該項目預計總投資約36.93億沙特里亞爾(約合9.85億美元),或將成為中國光伏電池和組件行業海外最大的制造基地。
錢晶介紹,晶科沙特工廠與該公司另外三座已運營的海外工廠有著本質區別。其一,不同于此前的轉移產能,沙特工廠是中企轉移技術與經驗,“我們以一種輕資產姿態走出去。”其二,沙特工廠是晶科首座海外合資工廠,晶科能源通過其中東全資子公司與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的全資子公司RELC及沙特企業Vision Industries成立合資企業,分別持有40%、40%和20%的股權。其三,投產后,沙特工廠將與晶科國內工廠處于同一技術水平。
除晶科之外,硅片龍頭TCL中環(002129.SZ)也與上述兩家沙特企業達成了相同股權架構的合作,將在當地開展太陽能光伏晶體和晶片的制造、組裝和銷售。
在產業鏈更上游的原料端,中資背景的硅料企業聯合太陽能公司日前宣布,已獲得由阿曼主權財富基金旗下投資機構阿曼未來基金的戰略投資。此次投資總額為1.56億美元,將用于支持該公司在當地建造一座年產10萬噸的多晶硅工廠。
呂錦標提醒稱,當前新能源和儲能行業面臨的不單單是貿易壁壘,還有歐美等地區推出的制造業回流產業政策。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決策時最重要的是甄別政治風險,慎重投資。
“規避政治風險很簡單的辦法是輕資產,也就是說自己不要牽頭、不要獨資,盡量找到當地資本,特別是一些當地的主權基金。像中東就有這個條件。”他認為,此輪中國光伏企業海外建廠的體量動輒百億,須充分考慮當地企業提供的資金支持,以規避投資風險。
中東之外,還有哪些地區是出海的理想候選地?呂錦標認為,“一帶一路”沿線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海上絲綢之路,像東南亞和中東;另一塊是古絲綢之路的中亞一帶。“還是要考慮與當地的能源轉型相結合,而不是單單看政策優惠。目前來看,大家先把中東做好,是一個比較好的出路。”
錢晶認為,選擇出海目的地時,一要看當地市場的容量與潛力,“當地生產、當地供應、當地銷售”的模式依托于該市場本身的潛力。二要看本地化要求、關稅等政策導向。“未來美國市場也好,歐洲市場也好,哪里有巨大需求,我們就去哪里設廠,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合作模式設廠,更靈活、更創新。 ”
“中國光伏企業最初出海的驅動力是為了應對歐美等國的貿易壁壘,雖然這依然是當前出海的主要目的,但已經不是單一目的了。”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出海能夠輻射更廣泛的全球市場,輸出制造能力,利用海外性價比更高的資本,并且有利于與出海目的國更好綁定,更好地理解這些國家的市場。現階段,中國光伏企業出海建廠出現了目的地更豐富、產業鏈環節更多、融資形式更多樣等新趨勢。
國內能源企業“走出去”需要做哪些準備?作為學界代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孫德強在線參與了本次沙龍,系統性地給出建議。
“新能源企業出海希望比較大,潛力也比較大,但風險不容忽視。”孫德強認為,由于新能源和儲能投資額高,企業“走出去”時首先要重視戰略規劃與市場調研,根據自身的發展前景、資源、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確定清晰的海外發展戰略目標;第二是技術人才的儲備和技術優勢打造,要確保擁有先進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第三是合規和風險的管理,要深入了解目標國家的法律規定,并完善風險評估與管理,包括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市場風險、自然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第四是在資金和財務方面的儲備,要確保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海外項目,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第五是合作和聯盟,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要尋找當地有實力、信譽好的企業為合作伙伴;第六是出海企業的品牌建設和文化融入,要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美譽度和知名度,了解和尊重目標國家的文化差異,加強與當地員工、社區、政府溝通和交流,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第七是知識產權保護和獲取,重視針對目標國家的知識產權申請與保護。
本次前瞻沙龍是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預熱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由澎湃新聞主辦,由虹橋論壇秘書處、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特別支持。
來源:澎湃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