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選擇核電呢?
首先咱們要先明白一點,新能源雖好但都有比較強的地理位置限制,比如光伏對光照強度有要求,風電對風量有要求,水電對水量也有要求。下圖就是“十四五”規劃期間將重點發展的九大清潔能源基地,其中包括:
①“松遼”清潔能源基地,主要是風光儲一體化
②“冀北”清潔能源基地,主要是風光儲一體化
③“黃河幾字彎”清潔能源基地,主要是風光火儲一體化
④“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主要是風光火儲一體化
⑤“黃河上游”清潔能源基地,主要是風光水儲一體化
⑥“新疆”清潔能源基地,主要是風光水火儲一體化
⑦“金沙江上游”清潔能源基地,主要是風光水儲一體化
⑧“雅礱江流域”清潔能源基地,主要是風光水儲一體化
⑨“金沙江下游”清潔能源基地,主要是風光水儲一體化
還有四大海上風電基地,其中包括:
①福建海上風電基地
②浙江海上風電基地
③江蘇海上風電基地
④山東海上風電基地
但除了風光水之外,核能也有比較強的地理位置限制。下圖就是我國核電機組的分布圖,“紅點位置”就是機組所在地,大家可以看到核電廠全部都是在海岸邊。這是因為核電站的運行需要大量的水,并且核電站一定不能建立在地震帶附近,否則福島核事故就是先例。
核電有兩大核心問題,一是安全問題,二是核廢料填埋問題。歷史上出現了幾次核事故,其中三哩島核泄漏事故是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核泄漏事故,萬幸的是大量放射性物質還是留在安全殼里面買,只有少部分泄漏出外界環境,沒有造成人員重大傷亡。之后就是聞名世界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1986-1992年,超過7000人死于這次事故的核污染。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蘇聯15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影響約700萬人的生活。由于這次核泄漏事故,核電站周圍30公里范圍被劃為隔離區,所有居民被疏散到其他地區居住,農村物全部掩埋,周圍7千米內的樹木都逐漸死亡,直到現在還能從部分土壤中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最嚴重的是,由于放射性煙塵的擴散,整個歐洲地區被籠罩在核污染的陰霾中。核污染給人們帶來的是精神、心理上的恐懼與焦慮。在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之后就是隔壁日本的福島核泄漏事故了。
一次核泄漏本身對整個國家經濟來看影響不大,但后面的持續影響卻非常深遠,核泄漏地區基本成分廢土,而我們剛才看到核電站的建設區域大多是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其次對民眾的心理影響也非常大,核泄漏對民眾的身心都帶來沉重打擊,民眾對發展核電是比較排斥的,認為這是不安全(盡管核泄漏事故不是經常發生)。
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們已經計劃逐步淘汰核電。比如德國、比利時、瑞士、西班牙。德國是全世界第一個通過立法明確要淘汰核電的國家,2022年打算全面淘汰核電。比利時則是打算2025年之前逐步淘汰核電。瑞士是明確不再批準新建核電,現有核電站不延期退役。西班牙是計劃到2030年淘汰所有核電,同樣計劃不對任何核電進行延期。法國、韓國、瑞典等國家則是打算降低核電的比例。而美國也逐步把一些小型低效不安全的核電站提前關閉。
當然,廢除核電也不單指是安全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的用電需求本身就低于高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而且西方國家在數十年前搞了一輪核電大躍進,發達國家在過去建設的電站都可以服役30-40年以上。等到這批核電站退休,光伏風電儲能也已經發展起來了。另外,相比重新新建核電站,維護原本的核電機組延長服役壽命會更加劃算,只需要新建核電機組10%-20%的費用。所以西方發達國家逐步減少了核電站的投資。
我們中國一直在發展核電,只是速度比較緩慢,也是技術卡脖子問題。上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國家已經核電大躍進了,大搞核電站建設,但我們到了80年代才正式制定了核電發展政策,當時是先引進技術,然后再逐步實現自主化。直到1991年,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運營的秦山一期核電站正式投用。之后我們繼續推進核電技術發展,但經常遭遇西方國家的卡脖子。比如中廣核集團被美國政府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無法再使用美國的技術設備和服務,十年前引進美國西斯的AP1000技術沒法再用,而AP1000是三代核電的統一技術路線,國內在內地和沿海布局了大量依托AP1000的核電項目。
于是,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廣核集團研究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華龍一號是中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壓水堆技術,目前還有在建的第四代核電技術(石島灣核電站)。
個人理解,西方發達國家的民眾對核電比較反感,加上他們數十年前的核電大躍進導致核電站數量已經比較多,加上往后發電需求沒有發展中國家這么大,所以核電發展相對停滯。而我國之所以要持續發展核電最重要的是要持續創新技術,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但核電的安全性問題依然是制約它發展的核心問題。根據十四五規劃里面的原話,我們是要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大力提升風電、光伏發電規模,加快發展東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發展海上風電,加快西南水電基地建設,安全穩妥推動沿海核電建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