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N型光伏電池技術迎來規模化量產元年。
近日,天合光能召開宿遷8GW TOPCon電池項目啟動會,該項目計劃在2022年下半年投產。除此之外,今年以來,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和阿特斯等頭部企業也紛紛公布了N型電池技術產品量產的消息。
與此同時,記者還注意到,N型組件產品正逐漸向電站終端市場滲透。在2022年光伏組件設備集中采購中,華潤電力、中核匯能、中廣核、華能等光伏電站投資商陸續將N型組件納入招標范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研究員賈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N型電池效率提升,成本進一步下降,其已進入規模化量產階段,并逐漸在電站終端市場被認可。其中,以TOPCon為代表的N型電池,短期內性價比較為接近主流PERC電池。
新一輪技術迭代驅動整個光伏行業降本增效,也牽動著產業變局。長江證券研報指出,相比上一輪電池技術周期,一方面行業進一步成熟,企業壯大;另一方面N型技術多元,路線尚無定論。但是,具備先發優勢的企業有望得到超額利潤,格局進一步集中,成本下降的鑰匙大概率仍將握在資金實力更加突出、經營經驗更加成熟的頭部企業手中。
規模化量產潮
近幾年,N型光伏電池技術的熱度持續攀升,企業也于2022年正式拉開了“N型時代”大幕。
與上一輪電池技術周期相比,N型電池技術路線多元,主要包括TOPCon、HJT和IBC三類。垂直一體化和專業化電池企業成為較早在N型技術方向量產布局的“幕后主角”。
2022年1月,垂直一體化企業代表晶科能源在合肥16GW的N型 TOPCon電池項目一期8GW實現投產,預計2022年內該技術電池產能達到16GW。
晶科能源的擴產動作引發高度關注,不過也出現了一個小插曲。2022年3月中旬,有消息稱,晶科能源N型TOPCon效率不達預期,從而暫停了TOPCon二期項目。隨后晶科能源方面回應:傳聞不實。
另一個啟動大規模N型電池擴產的頭部企業便是天合光能。針對前文提及的宿遷8GW TOPCon電池項目,天合光能表示,本次8GW全新TOPCon電池產能擴充,一方面將增強公司先進高效太陽能電池的自產能力,滿足下游市場對210+N型高效組件日益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將加速推動行業由P型向N型的商業化產業升級。
2022年2月和3月,晶澳科技、阿特斯先后透露了N型電池組件規模化量產的消息。晶澳科技方面告訴記者,在推進一體化產能中,寧晉1.3GW電池項目采用隧穿氧化層技術(技術原理與TOPCon相似)。目前是GW級擴產,等新技術降本成熟后會進一步擴產。另外,公司的HJT中試線進入安裝調試階段。
阿特斯方面在N型光伏技術論壇上宣布,重點打造一款N型TOPCon組件,將在第四季度進入量產,同時在4月推出HJT屋頂組件新品。
除此之外,專業化電池龍頭通威股份在2021年相繼投產了1GW HJT中試線和1GW TOPCon中試線后,2022年4月1日,其又公布了一則總投資為120億元的項目計劃,即投資32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
針對上述投資計劃,通威股份方面稱,公司已在HJT、TOPCon等新型電池技術領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并取得領先的研發成果。未來,將適時導入新型電池技術規模化量產,進一步推進大尺寸、薄片化發展趨勢,鞏固公司在太陽能電池領域的競爭力。
與上述兩種技術路線有所不同,IBC技術憑借更高的轉化效率,以及可疊加工藝繼續擴大優勢也備受關注。
西南證券研報指出,愛旭股份研發N型ABC電池技術便是基于IBC電池技術。愛旭股份投資者關系部人士表示,目前公司300MW的ABC試驗線正在進行測試,同時為珠海6.5GW的產能量產做準備,預計實現規模化量產將在第三季度。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一哥”隆基股份在N型TOPCon、HJT等技術方向均有研究儲備,并多次打破相關電池轉化效率世界紀錄。2022年3月,隆基股份宣布了一項百億投資計劃,其中年產30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頗受外界關注。不過,隆基股份對規模化量產的新電池技術方向的消息卻遲遲未公布,有消息稱其可能“劍走偏峰”。隆基股份方面向記者透露,2022年四季度公司預計將實現新電池技術量產。
《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1年版)》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新建量產產線仍以PERC電池產線為主,N型電池(主要包括HJT和TOPCon電池)的市場占比約為3%。
顯然,這一數據將有望在2022年改寫。長江證券預計,2022年光伏行業新增的N型產能超過90GW,其中超70GW為頭部企業所有,占比超過八成。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認為,目前主流的TOPCon、HJT、IBC等電池均具備較好發展前景。三者之中,TOPCon現階段成本相對較低,未來效率具備潛力,且可基于現有龐大產能改造,頭部企業將會持續探索,今年將迎來產業化量產元年。
產業格局變動在即?
公開資料顯示,晶硅電池技術是以硅片為襯底,根據硅片的差異區分為P型電池和N型電池。
P型電池主要是BSF電池和PERC電池。民生證券數據顯示,2015年之前,BSF電池占據了主導市場;2016年之后,PERC電池接棒起跑,到2020年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比已經超過85%。
近兩年,隨著P型PERC單晶電池效率接近上限,光伏企業正試圖通過TOPCon、HJT、IBC等為代表的N型電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由于每一輪電池技術變革充滿了機遇與挑戰,有的企業可乘風而上,也有的企業或被淘汰出局,因此整個光伏行業都較為重視。
長江證券分析,上一輪PERC電池替代周期中,一方面使著力布局PERC產業化的企業獲得了顯著的超額收益;另一方面,具備成本優勢的企業在面對產業技術全面轉型時更有動力加速擴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格局的演變。
其中,通威股份就是PERC技術時代受益的典型代表。2016年以來,通威股份通過快速擴產PERC電池產能,不僅賺取了技術變革的紅利,而且一舉奠定了電池龍頭地位。
長江證券認為,本輪光伏電池技術周期與上一輪的顯性區別在于:第一,光伏行業進一步成熟,電池生產廠商中不乏集團型公司;第二,N型技術路線多元,雖然N型替代P型是確定事件,但各種N型技術路線未來如何演繹市場格局,目前仍無定論。
市場格局變動前夕,整個光伏行業面臨著一個現實問題:相比PERC電池,N型電池的性價比競爭力仍待提升,同時考慮到技術被顛覆的風險,企業擴產較為謹慎。
賈銳告訴記者,目前N型電池均與PERC電池的性價比優勢有差距。由于TOPCon電池的經濟性逐漸接近PERC電池,不少頭部玩家選擇率先擴產,HJT由于設備成本和漿料成本,在短期內仍較難擔負周期性技術變革的大任;IBC電池技術,由于制程復雜,規模化量產同樣有待觀察。“考慮到經濟效益,有些玩家在最新擴產過程中,甚至繼續選擇了PERC電池技術。”
賈銳進一步解釋,一項光伏新技術的推出,一方面要解決社會問題,僅“炒概念”不會長久;另一方面企業也不是慈善機構,必須能夠實現經濟效益,否則也難以生存。
具體到降本問題,目前N型電池在制造、設備等方面仍面臨難題有待解決。談及以TOPCon和HJT規模化發展問題為例,中環股份副總工程師張雪囡日前表示,TOPCon電池當前良率還需要進一步解決,與PERC非硅成本差異是硅成本差異2倍,高溫工藝與硅片的工藝匹配需要進一步磨合。而HJT電池良率與PERC差異不大,但是銀漿成本是PERC的兩倍左右,非硅成本急需解決;同時,設備國產化需要進一步替代。
“由于每一家企業戰略、實力等因素有所不同,因此這一輪技術迭代變革中對技術的選擇和擴產進程的考量也有所不同。”一位接近通威股份的人士表示,垂直一體化企業可以承受溢價產品的成本,專業化電池企業則需要將性價比做到更優。
長江證券研報指出,具備先發優勢的企業有望得到超額利潤。同時,格局會進一步集中。新一輪N型電池技術周期,成本下降的鑰匙大概率仍將被握在資金實力更加突出、經營經驗更加成熟的頭部企業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