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碳市場”)啟動運行滿兩年。期間,全國碳市場共運行了484個交易日,累計成交量2.4億噸,累計成交額110.3億元。其中,掛牌協議成交量3970萬噸,成交額19.65億元,大宗協議成交量2億噸,成交額90.65億元,約占總成交量80%。
“經過兩年的運行和發展,全國碳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對促進低成本減排發揮了積極作用。”7月16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在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研討會暨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兩周年活動上表示。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啟動,全國碳排放配額(CEA)以48元/噸價格開盤,當年整體CEA價格呈現“U型”走勢,年底履約臨近,收盤價上漲至62元/噸。2022年CEA價格走勢相對平穩,收盤價在55元/噸至62元/噸之間。今年以來,CEA價格小幅上漲,7月14日,CEA收盤價報60元/噸,較啟動首日開盤價上漲了25%。
賴曉明介紹,“從全國碳市場總體運行情況來看,全國碳市場服務履約特征比較明顯。交易價格隨履約期上揚,后續總體保持平穩。”
會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逯世澤透露,生態環境部正持續強化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工作機制,做好配額分配和履約清繳工作。《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即將發布。
據了解,《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對全國碳市場監管體系、交易規范、碳排放數據核算核查等方面均做出了相關規定。該條例的出臺對健全碳市場的法律體系非常重要。
另外,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6月底表示,“力爭今年年內盡早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一周后,生態環境部發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明確中國將組建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構,開展集中統一交易。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國碳市場僅在火力發電企業開展,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節能增效等對減碳增匯有重要貢獻的眾多行業無法通過市場機制獲得減排經濟回報。啟動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有利于激勵更廣泛的行業、企業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
“碳市場政策制定必須要為市場提供中長期穩定的預期,需要根據結合形式的變化及時對法規進行修訂和補充。”ICF國際咨詢公司北京辦公室執行總監王庶表示,“結合國情設置市場調控機制和靈活履約機制能夠更好發揮市場功能。”
目前,全國碳市場已經進入第二個履約周期,市場擴容工作一直是業內關注焦點。
據生態環境部此前規劃,“十四五”期間,電力、建材、鋼鐵、有色、石化、化工、造紙和航空八大行業將遵循“成熟一個,納入一個”的原則有序納入碳市場。
澎湃新聞了解到,今年以來,建材行業、鋼鐵行業、石化行業密集召開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會議,內容涉及行業碳核算邊界、碳配額分配、碳核查技術等問題。
“目前,水泥行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經營難,盡快將水泥納入全國碳市場有助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真正的有效經營。”中建材綠色能源有限公司碳業務總經理李恒在會上表示。
另外,在豐富全國碳市場交易產品,提升市場活躍度方面,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副總裁牛韌表示,要加快碳金融創新步伐,穩步發展碳遠期、碳指數、碳期權交易等衍生產品創新研究,開展碳質押、碳回購等碳現貨金融服務業務,建設碳金融的數據信息體系、碳信用評價體系及碳管理體系等。
來源:澎湃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