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國家層面首次從電源來源結構、電力安全保障、市場運行、政策手段、技術手段等方面明確了新形勢下新型電力系統應具備的“五大特征”,強調新型電力系統的安全和轉型,以及深入市場機制改革,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8月8日,在中國能源研究會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主辦、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協辦的“電力低碳轉型年會2023”上,專家學長與企業代表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路徑、區域轉型路徑和企業轉型實踐以及電力系統靈活性提升等角度,探討了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舉措,在“碳達峰”的“十四五”這個關鍵期窗口期,為電力發展建言獻策。會上同時發布了《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路徑研究》、《“雙碳”目標下中國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和《大力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促進西北區域新能源高比例發展》報告。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已進入全面加速推進階段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指出,在“雙碳”發展戰略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當務之急。目前新能源迎來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正在經歷從“補充能源“到”主體能源“的轉變。在既要保障量的合理增長、又要保障質的有效提升的前提下,需要實現傳統電力系統向新型電力系統的穩定過渡,加快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體制機制改革、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變革,打造綜合能源系統,全面提升新型電力系統的彈性靈活性和互聯互濟等關鍵能力,并且更好地接納新出現的風光儲、虛擬電廠等市場主體。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楊昆表示,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已進入全面加速推進階段,風光裝機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電氣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市場化改革進程加速、市場活力顯著增強。但同時也面臨著艱巨的任務,電力系統的雙高甚至多高特性更加凸顯,關鍵技術亟待攻關突破,調節型、支撐型資源的成本疏導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為積極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需要不斷完善相應體制機制,促進電碳市場協同,加強電力系統標準與數字化應用的統籌協調。
電力是我國最大的碳排放部門, 2022年電力行業碳排放增長雖有所放緩,但仍同比上漲了2.6%。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潔清表示,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電力行業所面臨的低碳轉型任務繁重且緊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點多面廣、時間跨度長,需要統籌謀劃路徑布局,科學部署、有序推進,需要源網荷儲各環節共同發力,相互支撐和聯動。
建立碳排放責任機制與技術創新可為兩大支撐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過程中,新型電力系統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電動汽車、建筑和工業負荷等用戶側存在海量的柔性和彈性資源,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提議通過建立碳排放責任機制來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海量的用戶側資源在傳統的統一調度方式下很難實現被精準調控,亟需激活它們的“自律式”調節方式。碳排放責任機制一方面確定用電終端和電源側應承擔的碳排放責任,以進入碳交易平臺;另一方面以動態碳排放責任激勵用電終端參與電力調節,從而實現用電“低碳化”。基于電源側和消費側的不同特點,碳排放責任機制可以實現一手抓效率一手抓總量,在電源側通過強度控制降低度電碳排放量,在消費測通過總量控制降低用電導致的碳排放總量。
全球能源轉型實踐證明,資源依賴會導致成本上升,而技術依賴會帶來成本下降。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認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要實現從資源依賴轉變到技術依賴。資源推動型的發展模式,隨著資源的稀缺甚至枯竭,必然導致成本增加、發展后勁不足,是不可持續的模式;技術推動型發展模式所依賴的技術是不斷進步的,隨著疊加和積累,可以實現發展成本下降,是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未來支撐能源和電力技術創新的兩大因素是能量與算力,能量質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可以改變人們制造工具的思維邏輯,而算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和服務水平。
“雙碳”目標下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路徑多項成果出爐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衛斌介紹了《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路徑研究》中的主要成果。研究團隊提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三步走”戰略和發展路徑。第一階段(2020-2030年)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但仍以煤電為主體。預計風光發電占比將從2020年的9.3%提到2030年的22.5%左右,同期煤電占比從61.3%降到47.5%左右。在這一階段,風電開發建設仍以大型風電基地建設為主,光伏發電進入加速部署期;嚴控煤電發電量,存量煤電進行靈活性改造。
第二階段(2030-2045年)初步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預計風光發電占比將繼續提高到2045年的43.4%左右,同期煤電占比降到23.4%左右,電力系統進入系統變革階段。在這一階段,風電發展逐步轉向以區域內就地消納利用為主,支持海上風電實現跨越式發展;光伏發電逐步轉向光儲充一體化供電、光伏直流微網供電等就地利用方式;煤電進入加速低碳轉型階段,推動“煤電+CCUS”等技術產業化。
第三階段(2045-2060年)新型電力系統逐步成熟。預計風光發電占比將繼續提高到2060年的62.0%左右,同期煤電占比持續下降到4.0%左右。在這一階段,形成陸上大型風電機組集中式開發、小微型風電機組分散式開發利用和海上風電集群開發與多能轉換利用格局;光伏發電“產銷者”模式成熟;完成改造的煤電機組與其他靈活性資源共同承擔系統靈活調節任務,未改造煤電機組完全退出;數字革命與能源革命深度融合發展,各類主體深度參與、高效協同、共建共治共享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全面建成。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主任張琳分享了《“雙碳”目標下中國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團隊在全國一盤棋思路下對華北、華東、華中、東北、西北、西南、南方7個區域的轉型基礎進行分析,認為中國能源資源稟賦與用電負荷逆向分布、區域電力低碳發展呈現差異化特征;各區域應梯次有序實現電力碳達峰,支撐新能源逐步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主體;應規劃設計差異化的區域低碳電力建設模式,推動形成可落地實施的重點舉措。
在此基礎上,報告提出推動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的六項建議:(1)促進區域內外電力低碳轉型的規劃協同,優化送端區域各類清潔能源開發建設時序,加強電源電網規劃協同,強化煤電發展布局、規模和節奏。(2)加強區域綠色電力消費的政策引導。綜合考慮區域產業結構、能耗水平,分類設定最低可再生能源總量消納責任權重及激勵責任權重。(3)強化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的投融資支持。發揮現有基金和綠色金融產品拉動作用,支持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示范項目,探索發展區域清潔低碳電力供應鏈金融。(4)推動加強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的技術創新。支持多地共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技術研發平臺,支持電力低碳轉型融通創新,引導電力低碳轉型重大關鍵技術差異化布局。(5)推動加強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的市場機制創新。以南方區域、長三角等經濟基礎好、市場化程度高的典型區域為先導,分步建設區域一體化市場,整體作為交易單元參與全國電力市場。(6)推動加強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的商業模式創新。健全大基地聯合開發、跨區域項目投資主體多元化等合作機制,發展共建零碳電力產業園區和飛地經濟等區域利益共享模式。
中國能源研究會雙碳產業合作分會副秘書長張葵葉介紹了《大力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促進西北區域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研究成果。報告提出,西北地區風光資源豐富,新能源已經成為西北電網第一大電源,研究如何提升西北地區電力系統靈活性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意義重大,但是西北電力系統靈活性提升面臨多重挑戰,主要包括靈活性資源發展成本居高、跨區域輸電通道靈活性及互濟不足、負荷側資源參與系統調節的相關機制及基礎設施不完善、儲能利用率與經濟性不足、市場調節資金來源和規模受到限制等。為疏導靈活性提升成本,報告基于西北情況設計了成本疏導機制,包括設計容量補償與容量市場機制、完善跨省跨區電能交易機制、進一步拉大峰谷分時電價比例以及合理拉大峰谷價差提升儲能盈利空間等。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路徑與機制”“多措并舉大力提升電力系統靈活能力”“踐行低碳理念,共促企業轉型”三場分論壇上,與會專家們分享了電力企業的低碳轉型實踐,并共同探討促進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與需求側資源協同發展,實現電力部門的綠色低碳轉型和經濟可負擔的轉型的有效路徑。
來源:環球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