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東莞202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上,國內光伏業龍頭企業―-天合光能副總裁楊曉忠自豪地說,憑借堅持不懈地科技創新,中國光伏產業實現了全球領先。
全球光伏看中國,中國光伏看江蘇。我省集聚了光伏產業鏈頭部企業20多家,2022年規上企業完成營收6159億元,占全國總量約44%,有力提升了我國新能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從光伏到鋰離子、新能源汽車,江蘇外貿“新三樣”展現產業蓬勃發展、國內外市場“比翼雙飛”新格局。對此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我省地處長三角、長江經濟帶交匯區域和對外開放前沿,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樞紐,依托厚實制造業基礎、科技人才優勢,培育了一批國內領先、國際有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
逆襲在一次次限制打壓中逆風翻盤
能源是基礎性產業,是暢通國內大循環重要支撐。我國作為世界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有效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始終是“國之大者”。
2012年,歐美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不合理“雙反”調查,中國光伏行業因原材料、市場、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而陷入困境時,2013年7月,我國頒布《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果斷對光伏產業予以扶持。
在我省,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是六大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建立了晶硅光伏產業強鏈工作專班,確立了一批首席專家、支撐機構和智庫機構。記者梳理發現,僅2020年至2023年間,省級層面支持光伏發展的相關政策就有20多條。
“從國家到江蘇,從制度保障、研發激勵、成果轉化乃至裝機交易,均給予了光伏產業全鏈條支持。”記者采訪協鑫科技控股全球硅基材料研究院院長助理劉濤時,他正主持國家級課題申報研討會。2020年,協鑫牽頭國家重點研發專項《高效、低成本晶體硅太陽能電池關鍵技術研究》,成員不僅有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還有阿特斯、天合光能等我省光伏龍頭。
像協鑫這樣,我省依托光伏頭部企業建立研發主體,組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技術中心,包括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天合光能光伏科學與技術,3個國家級技術中心――天合光能、邁為股份、先導智能,把創新鏈建在產業鏈上,組織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攻關。
吃過原材料、核心技術“兩頭在外”的苦,江蘇光伏企業苦練內功。在徐州協鑫科技生產車間,300多臺高約10米的5GW單晶爐臺蔚為壯觀,每月生產單晶棒1000噸,加工成硅片年產值可達40億元。“過去硅料被歐美韓廠商壟斷,多晶硅國際市場價最高賣500美元/公斤。”劉濤說,協鑫以硅料為起點,多年潛心研發,突破冷氫化和副產物循環利用技術瓶頸,獨創GCL法多晶硅技術,推動中國硅料走向平價時代,FBR顆粒硅全球市占率已逾15%。
從棒狀硅到顆粒硅、鈣鈦礦,協鑫十數年臥薪嘗膽,迭代升級技術,集成再造工藝,成為全球領先的多晶硅研發與生產商,手握3000多項專利發明、知識產權,參與制定100多項國際、國家技術標準,被譽為世界“硅王”。
產業自主可控,核心技術須掌握在自己手里。蘇州邁為股份太陽能電池絲網印刷設備車間內,30多個生產單元組成一條生產線,內含數十個圖像識別攝像頭、數千個傳感器、十幾萬顆零件,構成長達100米的高精度、高速度現代技術集合體,一張薄薄的硅片歷經清洗、干燥、除塵、刻蝕、鍍膜等工藝,一趟流程“走”下來,變成一張可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的電池片。
“電池絲網印刷對電池片產量、良率和轉換效率等關鍵性能起重要作用。”邁為科技股份董事長助理譚靜說,2010年邁為成立時,這項技術國內尚是空白,依托國家級技術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邁為從“跟上”到“趕超”,到2019年市占率85%,全球第一。
常州億晶光電是國內首家在滬市A股上市的專業太陽能電池組件企業,電池車間內長300米通道排布9道工序,機械臂精準揮舞作業,AGV小車穿梭各產線“補需配送”,從最前道清洗到最后道印刷,全部智能機器傳輸,單日產電池片超180萬片。組裝車間內分出劃片區、串焊區、疊焊區,上一道工序到下一道工序不超過20秒,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應用到極致。
“立足工業明星城市、新能源之都常州,我們不但有全球領先的光伏技術,還有世界一流的智能生產。”億晶光電董事兼黨委書記劉強說,光伏生產技術迭代快,原材料價格已精確到小數點后3位,高效率低成本是產業發展方向。
強鏈20多家頭部企業“坐鎮”產業鏈
科技自立自強,帶來產業自主可控。從協鑫、邁為到億晶,我省鏈主企業領銜,中小企業配套,建立起光伏完整而堅韌的產業鏈。
6月9日,全球光伏組件龍頭阿特斯登陸科創板,一舉募資69億元,成為蘇州首發募資額最高的上市企業。至此,蘇州一市培育了光伏上市企業14家。
“像阿特斯這樣,光伏產業各個環節,江蘇都有多家上市公司坐鎮。”江蘇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范國遠如數家珍:硅料有江蘇中能硅業、協鑫科技,硅片有弘元綠能、雙良節能、TCL中環,組件、電池有天合光能、阿特斯、億晶光電,逆變器有固德威、上能電氣,設備有奧特維、邁為股份,輔材領域也有帝科股份、聚和材料、賽伍技術……20多家上市公司均為各自領域頭部企業。
江蘇光伏產業協會統計,我省光伏產業共有上市企業55家,總市值約9000億元,員工近20萬人,成為全球光伏領域舉足輕重的力量。在上市企業帶領下,光伏制造企業約450家,硅片、電池、組件產能產量連續10年全國全球第一,電池組件產量占全國40%以上,向全球提供80%的光伏組件設備。
綜合多家權威機構統計,到2023年底,在光伏制造多晶硅、硅片、電池及組件四大核心環節,中國產能占比都超過80%,產量超過85%。江蘇,是全球光伏版圖中最耀眼區域,常州、無錫、蘇州、南京、揚州、鹽城、南通、徐州、連云港、泰州10個城市位列新能源產業集聚度50強。常州、無錫、鹽城光伏年產值均突破千億元。
“江蘇光伏產業配套是全球最完善、最有競爭力地區,沒有之一!”劉強說,不獨省域各環節頭部企業集聚,蘇錫常這些光伏重鎮,乃至所轄部分縣區,都形成完整產業鏈條。
“上午下單,下午供貨。”常州金壇區是省級光伏高技術產業特色基地,擁有規上企業29家,頻繁往來的物流線,“勾畫”出產業鏈內循環網絡,上下游企業無縫銜接。永臻科技的鋁合金邊框,泰力松的焊帶,江蘇澤潤的接線盒,就近供應東方日升、億晶光電、正信光伏等龍頭企業,伴隨龍頭企業一道成長為“小巨人”,永臻科技光伏鋁合金邊框國內市占率第一,斯威克光伏封裝膠膜產品國內市占率第二。
看好我省產業生態,光伏巨頭們持續“重倉”江蘇。省內龍頭天合光能在淮安、宿遷、鹽城等地投建45GW電池組件,阿特斯投資150億元建設硅片、電池和儲能項目,省外光伏龍頭隆基、晶澳布局揚州、泰州、鹽城等地。
一些光伏專家提醒,全國光伏產業在歷經多年快速發展后,似乎又有產能過剩隱憂。不盲目“沖規模”,億晶光電選擇穩健發展、適中規模、技術領先的路子。近期,億晶滁州一期10GW的N型電池生產線試運行,電池片效率超25.6%。“我們做好未來3―5年的前沿技術儲備,以技術升級應變產能擴張。”劉強說。
像億晶這樣,伴隨投資加碼,光伏行業正處技術迭代關鍵期。范國遠介紹,從2022年至今,我省新簽約電池項目413.5GW,采用新一代N型技術路線項目近八成,硅片領域的大尺寸、N型硅片,膠膜領域的POE膠膜,也都是投資重點。
至此,作為光伏產業核心的電池,我省從初代BSF型,到當下普及P型,再到前瞻布局N型,經歷兩次迭代升級,成為引領全球光伏電池技術革新的風向標,熱轉換效率從20%上升到25%左右。“別小看這5%的增長,光電轉換效率每提升1%,對應度電成本可下降5%―7%!”范國遠說。
技術升級大幅提高了光伏性價比。2020年,我國光伏平價上網,和火電在一個跑道上賽跑。今年,光伏發電裝機超過水電,成為僅次于煤電的第二大電源。
崛起“新三樣”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
技術引領、性價比高,江蘇光伏產品闊步挺進國內國際市場。今年1―7月,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電動載人汽車分別出口610.9億元、552.1億元、49.3億元,光伏產品成為江蘇外貿大省“新三樣”之首。1―8月,江蘇“新三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83.5%、20.1%、47.1%,出口總量增長20.4%。
“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把國內大循環搞好,我們的市場很大!”省發展改革委高新技術處處長鄂有陽說,能源是基礎性產業,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撐,國內廣闊的光伏應用市場,是我省光伏制造發展壯大的基礎前提。
從一塊塊光伏板到一個個光伏電站,億晶光電構建“光伏+”產業生態。在金壇天荒湖3000畝水面上,130個光伏發電系統分區排列,是億晶“漁光一體”光伏發電項目,所用光伏組件由億晶光電自主生產,電站年發電量近2億度。
而在內蒙古達拉特旗庫布齊大漠深處,光伏電池板拼出了一張巨大的“駿馬圖”,這個全國最大沙漠光伏發電站項目容量300MW,億晶光電交貨136MW。
像億晶這樣,我省不少光伏巨頭建立從制造到應用的產業閉環。范國遠說,江蘇不僅是光伏制造大省,也是位居全國第三的光伏裝機市場。2022年我省發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規劃》提出,2025年光伏發電裝機達到35GW以上,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累計光伏裝機已達30.7GW。
國內市場激勵競爭、豐富應用,讓中國光伏制造“強筋壯骨”,鍛造了江蘇光伏的全球競爭力。數據顯示,2022年我省光伏出口190億美元,占全部營收近兩成。天合光能在海外設立了31個銷售子公司,多年來海外營收占比超過50%。億晶團隊足跡遍布全球,國內長期為國家電網、華潤電力等頭部國央企配套,國外市場擴展至52個國家和地區。
相比光伏,鋰電池、電動載人汽車出口更強勁,今年1―7月分別同比增長51.4%、408.5%。鄂有陽認為,同樣是立足國內大市場培育的國際競爭力,但和光伏產業有所不同的是,江蘇是中國光伏產業發軔地,而鋰電池、電動汽車行業龍頭原不在江蘇,是看中我省制造業、人才和開放優勢做出的產業布局,在江蘇聚合為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以鋰電池為例,2016年寧德時代落戶溧陽,依托龍頭企業領軍效應,溧陽集聚80多家上下游企業,吸引了中國科學院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等科創平臺,2022年動力電池出貨量占全省38%、全國15%,產值破千億。
以常州、南京為核心,蘇州、無錫、鹽城等多點布局,江蘇鋰電產業強勁增長,在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制造裝備、測試認證等關鍵領域積聚了一批國內細分市場TOP5企業,產業鏈條完整度達到92%,正發展為全球最大動力電池制造基地。
比亞迪、理想落戶常州,同樣是看中常州工業裝備和我省汽車零部件雄厚基礎,以及長三角“中軸樞紐”優勢區位。在整車制造領域,常州一市新能源車產量就占全省75%。2022年,江蘇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68.7萬輛和66.8萬輛,同比增長175%和169.7%。
培育光伏產業,我省用了20年;發展動力電池和新能源車,還不到10年。對此鄂有陽認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要有戰略眼光,又要有歷史耐心,既要在培育期大力扶持,又要在其成長后果斷放手,這不僅對“新三樣”崛起行之有效,對我省部署的氫能與儲能、前沿新材料、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同樣具有啟迪意義。
來源:新華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