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價格松動后,光伏上游產能過剩的靴子終于落下。
5月29日,隆基綠能發布最新的硅片價格,相比4月27日,其兩款硅片的價格降幅都達到了30%。中環也在6月1日公布硅片價格,最大降幅達到24%。
早在公布價格前一周,在接受36碳采訪時,一位光伏龍頭公司創始人就警告:“(產能過剩)可能是下個月,可能是下個季度,也可能是下半年。當然也有可能是到明年才會發生,但越發生得晚,可能下一輪過剩的程度就會越強。”
硅片價格下降似乎預示著,供需失衡的臨界點已經到來。
正如上述光伏龍頭企業當家人所說,發生越晚,過剩程度可能就越強。從去年年末硅料降價時,業界已經有產能過剩的預期,但因為石英坩堝輔料不足等原因,硅片的價格沒有太大的波動。然而,硅片價格最終無法堅挺,產能過剩終于成為近在咫尺的殘酷現實。
對于硅片降價,行業人士并不意外。
在持續擴張兩年后,業內都在等待新一輪洗牌的到來。這場產能消化或許會持續一段時間。根據InfoLink Consulting統計,到五月中旬,硅片環節滯銷的庫存已經超過9GW,庫存時間超過5天。而廠商倉庫里的貨物還在持續堆積。
這一個盛夏對很多廠商來說將寒冷刺骨。過去幾年盲目擴張或冒險“跨界”的廠商,會成為最早被沖擊的對象。
產能為什么過剩?
從“雙碳”提出后,光伏賽道變得擁擠。可以說,產能過剩的結果在公司們一擁而上時已經埋下伏筆。
如果梳理供需關系變化,位于最上游的硅料是最重要的瓶頸。硅料建設投產周期在供應鏈中最長,從建產線到產能爬坡最少要15個月,多則24個月。而硅片、電池建設爬坡周期為6-9個月,更下游的組件只需要3-6個月。
硅料一旦供應不足,會帶動整個鏈條供需失衡。
2020年,因為新疆疫情停工等原因,硅料供應并沒有太大增長。但因為碳中和政策紅利,中國國內光伏裝機量逆勢上升,在那一年增速達到24%。硅料價格在下半年節節攀升,硅料價格到2020末時已經比年中翻了一倍。
硅料行業主要看幾大龍頭,即通威、大全、保利協鑫和新特能源的供應情況,這幾家公司在2021年都只有少量新產能釋放。
2022年9月7日,通威三期項目,為年產8GW晶硅電池片
需求端則熱情高漲。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整個2021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達到了54.88GW,為歷年以來年投產最多的一年。
下游大公司早已先知先覺地鎖定硅料。2020年底到2021年,隆基、天合、晶澳、中環等幾家龍頭鎖定了大全和新特近20萬噸硅料,亞洲硅業2021年的2.5萬噸硅料直接全部供給了隆基。
如果只是龍頭們用長單鎖定原料還不至于讓供需波動太大。紅利之下,不斷涌入的新公司給整個市場加了把火。不少業績平平的公司都想蹭光伏的熱度,如過去做拖鞋的寶峰時尚和做汽車零部件的鈞達股份都做起了電池。行業中還出現高景太陽能、華晟太陽能這樣資本+行業專家+地方政府扶持的創業公司。
下游擁擠,硅料成為哄搶的資源,買到等于賺到。一時間,硅料產線成了印鈔機,根據財報,通威的歸母凈利潤在2021年翻了1倍,大全能源歸母凈利潤翻了4倍。
頭部硅料廠商紛紛擴產。眼熱高收益的公司也“跨界”進入這個門檻極高的行業。如原本做玻璃制品的南玻A和信義光能也斥巨資建硅料產線。
不管是老牌龍頭擴產還是新入局者,之所以爭先恐后上馬新項目,無非還是要爭奪供需緊張的窗口期。一般來說,硅料成本在3-4萬元/噸,最高時漲到30萬元/噸,即便價格腰斬也收益可觀。只要趕在硅料價格暴跌前賣貨,就能獲得超額回報。
產能過剩在行業大擴產的狂熱之下終究無法避免。
大浪淘沙
對產能過剩的擔憂直接反映在資本市場。今年以內,隆基綠能的股價已經下跌40%。
即便如此,產能過剩后,龍頭并不會傷筋動骨。
一般來說,和跨界新人匆忙入場不同,龍頭有自己的投產規劃,也有資金和資源支持,會盡量提前布局。以通威為例,它在前兩年硅料價格處于低位時就開始擴產,新產能釋放時正好趕上上漲周期。
制造行業中,越新的技術成本越低。對這些公司來說,擴產也是出清落后產能的過程。當硅料價格快速攀升時,它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入場,快速搶占份額。
更何況,在這樣一個規模效應極其明顯的行業,只會強者愈強。后入場的新人可以在行業極端缺貨時獲得訂單,一旦供應短缺環節,將很難和成本低、政府資源深厚的通威、協鑫、大全競爭。
而處于更下游的硅片、組件行業,分化會更明顯。隆基和TCL中環兩家龍頭降價后,其余公司只能跟隨,只有這樣才能盡快出清硅片庫存。
顯然隆基早就做好了抗沖擊的準備。在接受36碳等媒體采訪時,李振國表示隆基現金已經儲備了約500億元的現金,這是很多后入局者難以企及的數字。
寒意很快就傳導至組件環節,根據業內人士告訴36氪,組件價格已經跌破1.5元/GW。價格戰一觸即發。
可以預想未來一兩年,行業震蕩會是常態。產能過剩最受傷的都是根基不穩的中小型公司。
殘酷的洗牌時刻來臨后,沒能做一體化布局的“跨界”者和沒有太高技術含量的下游廠商很難躲開巨浪。
2012年,光伏行業遭遇寒冬。根據咨詢公司易恩孚的數據,那一次沖擊中,光伏行業生產鏈重要環節的生產商數從901家銳減至704家。
同樣的故事可能很快上演。光伏行業高速增長暫時告一段落。正如李振國所說,過去幾年50-60%的暴增不可復制,也再難持續,行業必須適應自己適應10-20%的正常增速。行業進入常態后,過去幾年投機、狂熱的痕跡也會逐漸淡去。
來源:36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