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行業熱度高漲,今年以來已有數十家公司宣布投資新能源,其中不乏跨界入局者,原有主業“五花八門”。面對這些公司的跨界“奔赴”,監管層高度關注。在分析人士看來,新能源行業發展契機較大,但倘若擬進軍企業沒有深厚的技術積累,進入這條賽道或將面臨激烈競爭。此外,部分公司之所以選擇跨界,或是為了吸引投資人注意,從而實現融資等目的,“盲目”跨界之風背后可能存在較大風險。
多家上市公司擬跨界新能源產業
近日,榮盛發展發布了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并配套募集資金暨關聯交易預案,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交易對方合計持有的榮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6.44%股權。在此之前,榮盛發展的主營業務為房地產開發,2021年和2022年營業收入持續下滑、歸母凈利潤均為負數。榮盛發展表示,此次收購將有利于公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除榮盛發展外,《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還有多家公司對外披露了擬跨界新能源的公告,而這些公司的主營業務“五花八門”,包括服裝、珠寶、食品等。
例如今年6月5日,主營業務為出租車運營、物業租賃和物業管理的天宸股份,對外披露了擬與蕪湖市繁昌區人民政府簽訂《項目投資合同》及相關補充合同的公告,擬在繁昌區投資建設光儲一體新能源產業基地項目。
此前的4月份,黑芝麻發布公告,擬將下屬全資子公司江西小黑小蜜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業務轉型為儲能鋰電池生產經營,并投資建設儲能電池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預算約35億元。公開資料顯示,黑芝麻是一家以黑芝麻產業為主業、集黑芝麻健康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旗下的“南方黑芝麻糊”暢銷多年。
從上述公司主營業務發展情況來看,業績表現并不理想。Wind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榮盛發展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5.01億元、-49.55億元和-163.11億元;天宸股份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532.42萬元、12306.58萬元和3593.57萬元,其中2022年同比下滑70.80%;黑芝麻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11.08萬元、-10910萬元和-14039.16萬元。對于跨界轉型的必要性,上述三家公司均認為有利于推動公司發展、符合公司發展戰略。
格雷資產董事長、創始人張可興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稱,“當我們在二級市場看到上市公司發布布局新能源產業的公告時,也許這些公司早在一兩年前就開始布局了。上市公司選擇好賽道去布局和轉型,從長期來看是一個比較好的機會。”但張可興同時表示,“不過,這些企業并不是早期該行業領軍者,沒有很深的資源技術積累,進入這條賽道將面臨很激烈的競爭。”
投資合理性遭監管重點問詢
上市公司持續“扎堆”奔向新能源產業的現象也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關注。據《經濟參考報》記者梳理,監管層關注的問題主要包括跨界投資的合理性、資金來源以及是否對公司主業造成影響等。
今年5月,上交所向日播時尚發問詢函要求:核實并補充披露標的公司股權情況的歷史沿革,以及相關股權變更時的估值作價、評估方法及依據,歷次估值存在差異的原因,是否估值在短期內發生較大變動及合理性等。
此前,日播時尚曾擬通過資產置換和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上海錦源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簡稱“錦源晟”)100%股權,并因此創下了“11連板”的成績。資料顯示,日播時尚的主營業務為品牌服裝的創意設計、工藝技術研發及生產銷售。而本次計劃置入日播時尚的錦源晟,主營業務為新能源電池正極前驅體材料及上游關鍵礦產資源一體化的研究、開發和制造業務。
今年2月,集珠寶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明牌珠寶接到了深交所的關注函。起因是,明牌珠寶披露了與浙江紹興柯橋經開區管委會簽訂《投資合作框架協議》一事。雙方約定,明牌珠寶擬在柯橋經開區管委會管理區域內投資建設日月光伏電池片“超級工廠”項目,該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00億元,總用地面積約380畝(一期210畝)。
而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明牌珠寶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僅有11.07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7.55億元,與擬投入金額差異巨大。因此深交所要求明牌珠寶說明公司是否具備明確、可行的資金來源;說明100億元投資金額的具體用途,并結合達成相關產能所需資金及融資成本,充分論述投資金額設置的合理性,相關論證過程是否合理、客觀、審慎;說明本次大額投資預計對公司資產負債率、現金流、日常生產經營等的影響,并充分提示相關風險等。
近年來,日播時尚和明牌珠寶的經營業績均波動較大。Wind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日播時尚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2254.15萬元、102471.50萬元和95245.89萬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752.21萬元、8123.44萬元和1657.25萬元;明牌珠寶同期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5.10億元、35.82億元和34.74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57億元、1.37億元和-1.63億元。
“盲目”跨界風險較高
“新能源行業這幾年的競爭非常激烈,風能、光能、電儲能等各個細分領域都有很多競爭對手。上市公司在這個時間點去布局,可能存在較大風險,未來的投資回報率可能不是那么樂觀。”張可興表示,該行業本身沒有很高的壁壘,若各個細分賽道參與者眾多,未來可能需要通過降價去獲得市場份額,或將陷入價格戰。
實際上,資本市場上,“盲目”跨界新能源、最終未成功重振業務的上市公司并非少數。例如*ST西源,曾是一家金屬資源性企業,自2014年起擬以鋰礦石為原材料基礎,實現鋰電池材料、鋰電池組裝、新能源汽車開發、制造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布局,打造新能源汽車板塊的完整產業鏈。但隨著業務的發展,*ST西源深陷虧損泥淖,2020年至2022年歸母凈利潤均為負數。今年3月,*ST西源黯然宣布退市。
今年5月,*ST藍光宣布退市。據悉,*ST藍光曾是一家房地產公司,在歷經了大規模擴張的高光時刻后,由于債務壓力巨大,發展頹勢漸顯。2020年至2022年公司歸母凈利潤持續下滑,2021年和2022年持續虧損。2022年8月,*ST藍光曾聯合廣東歐昊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成都歐藍光伏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光伏項目。但很快*ST藍光又對外披露,該公司注冊資金尚未實繳。該公司同時還披露,截至2022年6月末,*ST藍光累計到期未能償還的債務本息金額合計387.75億元。可見在主營業務發展不順的情況下,跨界新能源并非“救命稻草”。
“部分企業跨界的目的是用新能源的概念讓自己在資本市場能夠吸引投資人注意、從而獲得融資讓企業延續。尤其部分無業務關聯的跨界,這些企業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都做不好,到不熟悉的新能源領域,或很難指望他們有驚人的表現。”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張可興認為,盡管新能源行業是一個朝陽行業,但進入該賽道仍需謹慎。盤和林也表示,面對具體公司要具體分析,可以重點關注上市公司在進行信息披露時是否對未來前景有具體規劃,要警惕那些遮遮掩掩、一問三不知的企業。
來源:經濟參考報 謝碧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