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月30日,A股已有16家鋰電池材料相關企業披露2023年業績預告或業績快報。除中偉股份業績略增外,其他15家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甚至虧損。
“從近期鋰電池材料企業發布的業績預告可以窺見,‘車企為上游材料廠打工’的形勢正在扭轉,伴隨著鋰價回落與新能源車銷量增速放緩,鋰電產業鏈利潤面臨重新分配。”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僅1家去年業績預增
2023年11月29日,多氟多率先發布2023年業績預告,公司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5.6億元至6.2億元,同比下降68.17%至71.25%。談及業績下降的原因,多氟多表示,主要是受行業原材料價格波動,行業競爭加劇及下游客戶需求不及預期等因素影響,公司新材料產品六氟磷酸鋰的售價大幅下降,產量和銷量雖正常增長,但由于產品整體毛利率下降,導致公司盈利能力降低。
進入2024年,廈鎢新能、容百科技、長遠鋰科、當升科技等15家鋰電池材料企業也相繼發布2023年成績單,僅中偉股份1家業績預喜。業績預告顯示,中偉股份預計2023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9億元至20億元,同比增長23.09%至29.57%。
廈鎢新能、容百科技、當升科技、翔豐華、信德新材、勝華新材、振華新材、天賜材料、海科新能、天齊鋰業等10家鋰電池材料企業2023年業績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勝華新材下滑幅度最大,公司預計2023年歸母凈利潤1500萬元至2300萬元,同比下降97.42%至98.32%。
另外,天力鋰能、華正新材、長遠鋰科、豐元股份等4家企業預計2023年歸母凈利出現虧損,預計虧損金額分別為3.5億元至5億元、9000萬元至1.3億元、1.1億元至1.5億元、2.8億元至3.8億元。
“鋰電池材料企業2023年業績承壓的背后離不開碳酸鋰等主要材料價格下跌、市場產能出清、企業集體去庫存等原因。”弘陽太陽能創始人劉繼茂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兩年陸續新發現的高品質特大型鋰礦打破了人們對鋰礦稀缺的認知,而且開采技術持續進步,開采成本也從平均每噸10萬元下降到每噸3萬元至4萬元,碳酸鋰價格連續下降,產業鏈利潤隨之攤薄。此外,鋰電池材料企業產能擴張太快,但電動汽車銷量和儲能并未和產能同步,從而引發了價格戰,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
企業各有選擇
盡管業績承壓,但不少鋰電池材料企業依舊選擇逆勢擴產,擴產項目涉及鋰電產業鏈上下游各領域。
1月18日,贛鋒鋰業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贛鋒國際有限公司擬以自有資金不超過6500萬美元向Leo Lithium Limited收購旗下Mali Lithium公司不超過5%股權。據了解,Mali Lithium公司的主營業務為馬里鋰礦資源勘探及開發。其旗下的主要資產為位于馬里的Goulamina鋰輝石礦項目。公司表示,本次交易有利于推動Goulamina鋰輝石礦項目開發建設,進一步保障公司鋰資源的需求,有利于公司業務拓展,提高核心競爭力,符合公司上下游一體化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
天賜材料也在2023年12月7日發布公告稱,同意子公司九江天賜資源循環科技有限公司使用自籌資金投資建設“年產3萬噸碳酸鋰項目”,項目建設周期為14個月,總投資不超過人民幣10.7億元。
對于鋰電池材料企業逆勢擴產,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錢向勁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逆勢擴產說明公司看好鋰電池材料行業發展,而且新產能投入建設需要時間,雖然目前行業不景氣,但是企業仍需提前布局。此外鋰電池材料行業逐步進入成熟期,規模越大的企業將擁有更大話語權。激烈競爭中,小規模、新進入的企業可能會被擠出市場,這也使得相關企業借擴產來形成規模化效應。”
在一些鋰電池材料企業加速“跑馬圈地”的同時,也有個別企業因受到供需關系影響而終止擴產計劃。2023年11月30日,新宙邦公告終止投資建設珠海新宙邦電子化學品項目,以集中資源建設惠州宙邦四期電子化學品項目。除新宙邦外,2023年還有包括寒銳鈷業、多氟多、中元股份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宣布終止鋰電產業鏈相關項目。
“鋰電池材料企業叫停擴張計劃,顯然是為應對當前市場形勢。”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面對需求下滑、產能過剩的局面,繼續擴張帶來更大的產能閑置風險;另一方面,隨著行業競爭加劇,企業需要更多資金用于研發、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而非盲目擴大生產規模。”
來源:證券日報 記者 鄔霽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