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鋰價猶如坐上“過山車”。在最高漲至每噸60萬元后,去年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價格最低跌破10萬元。今年3月以來,價格稍有抬頭,目前徘徊在每噸11萬元。
鋰價震蕩引發市場擔憂。新能源汽車產業高歌猛進,一度帶動以鋰為代表的新能源用礦產價格飛漲。如今,新能源汽車增量趨穩,新能源礦業市場前景如何?就此,記者展開調查。
市場仍有空間
“這是一場面向未來的競爭,新能源礦業市場仍處于加速成長期。”中國地質調查局國際礦業研究中心礦業市場首席研究員朱清告訴記者,短期來看,供需階段性錯配導致鋰礦市場震蕩,由于此前上游鋰礦開采速度一時無法滿足下游生產制造的大量需求,價格波動較為劇烈。但隨著供需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在能源轉型大背景下,以鋰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仍有廣闊空間。
全球碳中和進程不斷推進,涉及綠色能源的鋰、鈷、鎳等關鍵金屬需求量大幅提升。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40年,清潔能源所需礦產資源量占礦產資源總需求量的比例將高達40%至90%,電池所需的礦產資源量將增長33倍,其中,鎳、鈷、錳的需求量將分別增長140倍、70倍和58倍。
強大需求引來多方投資入局新能源用礦產勘探與開發,大量發展機會涌現。“過去,傳統的資源競爭主要集中在化石能源和大宗固體礦產領域。未來的資源競爭將更多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礦產領域。”在朱清看來,相較于市場格局已較為穩定的傳統能源礦產,新能源用礦產市場尚處于起步成長階段,盡管頭部生產商集中度較高,但在資源勘探、開采利用、優質礦山建設等方面存在大量機會,蘊藏著較大的市場規模,市場結構演化存在更多可能。
我國在新能源開發利用與產業發展上走在國際前列。以新能源汽車為例,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在全球占比超60%、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位。
“從產業鏈看,我國在新能源產業中下游具有全球優勢地位,但這離不開強勁需求以及大量利用海外新能源用礦產。”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賈文龍分析,我國是全球礦產資源第一消費大國、第一生產大國和第一貿易大國,但卻大而不強。所謂“不強”,體現在產業鏈與供應鏈韌性較弱,即上游礦產原料的國內自給率與下游生產制造和中游冶煉加工能力并不匹配。要多措并舉,搶抓機會,推進礦產資源多元穩定供應。
加大找礦力度
開年首季,新能源找礦傳來捷報。四川雅江探獲氧化鋰資源近百萬噸,這也是亞洲迄今探明的最大規模偉晶巖型單體鋰礦。
“我國已探明資源量折合鋰資源超過540萬噸,預測資源潛力為1760萬噸。要持續擴大產業力量,推動技術創新,加速釋放資源優勢。”朱清說。
為補齊產業鏈上游短板,國內礦產資源勘探與開發正在發力。2022年度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顯示,我國鋰、鈷、鎳戰略性新興礦產儲量同比分別增加57%、14.5%和3%。
去年以來,自然資源部連續出臺《礦業權出讓交易規則》《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辦法》《關于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登記管理的通知》等多項文件,從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管理政策、加強礦業權出讓轉讓市場建設、拓寬找礦資金投入渠道多方入手,為礦企減負賦能,調動市場活力。
其中,《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辦法》針對出讓收益征收節奏靠前偏快、礦企負擔較重這一備受關注的問題,在出讓收益征收方式上明確按出讓收益率征收這一方式,同時降低按金額形式征收的首付比例,最大程度延長分期繳款年限,均衡礦業權人財務負擔的時間分布。這降低了企業成本,打消了部分地勘單位的顧慮,有利于推動產能加快釋放。
自然資源部部長王廣華此前刊文指出,礦業項目普遍周期長、投資大、風險高,對政策供給的科學性、系統性、穩定性依賴較大。既要尊重市場規律,使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要考慮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這個特殊實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是盤活更多資源的關鍵。”賈文龍介紹,目前我國生產的碳酸鋰八成以上為礦石提取,存在品位比較低、開發成本高的情況,要立足全產業鏈破解難題。
在技術創新方面,既要加大礦山硬質巖采鋰技術和鹽湖提鋰技術攻關,也要強化鋰、鈷、鎳等新能源用礦產探測和廢舊電池回收技術創新,促進潛在資源轉化為實際供應能力;在產業鏈建設方面,加強戰略性資源產地、產能、產品的一體化儲備體系建設,推動資金鏈、技術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
全球配置資源
“礦產資源的形成具有先天的地域性,但在資源配置上具有全球性。”中國礦業聯合會總工程師干飛認為,受限于我國資源稟賦,前往海外進行新能源用礦產資源投資與開發符合開放共贏的發展要求。
一方面,部分高品位新能源用礦產多分布在開發能力較弱且需求量有限的地區,資源轉化與利用率低,無法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需求強勁地區往往工業基礎扎實,在開采、提取與加工方面積累了成熟的經驗,與礦產豐富地區合作,既能充分釋放資源價值,也為當地提供了技術、人才和就業機會。
相較于鐵礦石等礦產,我國礦業企業在新能源用礦產海外布局上起步較早,獲得了一部分發展先機。記者梳理發現,作為國內較早開啟出海尋鋰的企業,天齊鋰業、贛鋒鋰業如今已在全球鋰資源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隨著新能源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寧德時代、長城汽車等企業也加速出海,在全球鋰礦資源開發中占據一定比例。
新能源海外尋礦,困難與挑戰也接踵而至。其中,地緣政治已成為當下制約礦業企業進一步布局海外時不可回避的影響因素;此外,盡管我國海外礦業投資主體眾多,但缺乏成熟、專業化的礦業投資基金,容易出現發展勢頭好卻融資難的情況。
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2022年1月,國內礦業巨頭——紫金礦業正式完成對加拿大新鋰公司100%股權并購的交割。后者擁有世界最大的鋰鹽湖項目,且資源量大、品位高、雜質低,開發條件好,具有較大擴產潛力。
“礦產資源是礦業企業的核心基礎,盡管面臨困難和挑戰,但在龐大市場需求面前,企業要堅定全球化發展的信心,主動擁抱新能源革命。”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景河在2023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如是表態。
干飛表示,經過多年積累,我國礦企在地質勘查、采礦、選礦、冶煉、環保等方面擁有優勢,這些經驗也是國外礦山所需要的。面對新一輪發展機遇,要培育壯大優質企業主體,從吸引國際人才、制度建設、文化融入等多方面提升企業全球生產與經營能力;加強金融配套服務,創新金融產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多支持。 (經濟日報記者 紀文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