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新能源裝機超一千七百萬千瓦——
用好風光資源,做強綠電產業
茫茫戈壁,高速旋轉的風機葉片和靜靜矗立的光伏電板將大風、陽光轉換成電能,晝夜不停地輸送到千家萬戶。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快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裝機量不斷攀升。
哈密市擁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以太陽能為例,當地年均日照時數3358小時,年均太陽能總輻射量6214.66兆焦/平方米,是新疆最具開發潛力的光伏發電基地。
在市區以北約22公里處的哈密石城子光伏產業園區,近35平方公里范圍內,一排排藍色光伏發電板正吸收著熾熱的陽光。這也是綠電的重要來源。截至目前,已有27家企業入駐園區開展光伏發電項目建設。
除了風光資源豐富之外,哈密市還具備建設荒漠、戈壁大型風光電基地的土地資源優勢。目前哈密市已建成以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為主的國家級綜合能源基地,截至去年底新能源裝機達1710.85萬千瓦,占比60%以上,規模居全疆第一位。
風和光發出來的“綠電”接下來去哪兒?目前,哈密外送電量中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近40%。
比如,2023年輸送到河南的電量達472億千瓦時,為當地減少42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34萬噸二氧化硫排放。再如,去年8月8日,新疆第三條特高壓直流工程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在哈密開工,該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重慶輸送電量超360億千瓦時。
哈密市還在探索增大新能源電力本地消納能力,推動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等路徑。哈密市發改委主任張曉毅告訴本報記者,哈密正在積極發展壯大新材料、現代煤化工等高載能、低排放產業,著力培育優質負荷。“我們要求目前落地的所有項目都要配50%以上的綠電,并大力推進‘東數西算’工程,加緊與鄭州、慶陽協同建設城市算力網實驗場,增加電力消納。”張曉毅說。
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具有不穩定性,需要有相應的“調峰站”“蓄水池”進行配合。為此,哈密市加快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推進電化學、光熱、壓縮空氣儲能、飛輪等新型儲能發展,持續提升電網調峰能力。“用多余的電抽水到上水庫存起來,用電量大的時候再向下水庫放水發電,形成一個‘超級充電寶’。”國網哈密供電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李志鵬說。
風電、光伏等綠色能源的快速發展,直接帶動了哈密相關裝備制造產業的崛起。
位于哈密市的新疆金風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大門口,裝著機艙和葉輪的近10臺大型拖掛車正等待手續辦理后將設備送往各地的風力發電廠進行吊裝。“我們一期工廠設計年產能是450臺,正在建設的二期工廠智能化水平大大提升,年產能可達750臺。”公司生產調度員吳有文向記者介紹。
現在,除了機艙和輪轂,風力發電機組中所使用的主體設備在這個產業園內都能找到生產商。目前,哈密市引進了金風科技、中車能源、運達能源等18家國內風電行業領軍企業,已具備年產1700萬千瓦風機整機及配套葉片、塔筒、發電機等風電設備生產加工能力,風電裝備產業關鍵零部件的當地制造率已達70%以上,成為西北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全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
不僅如此,當地還積極通過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促進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去年8月,運達能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國電科院等機構,在哈密設立了“國家風電技術與檢測研究中心”,打造開放式試驗平臺,促進風電技術發展。(記者 李亞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