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中東之眼”新聞網12月2日發表意大利前外交官馬爾科·卡爾內洛斯的文章,題為《俄烏戰爭:歐洲的能源政策是一種自殘行為》。全文摘編如下:
老話說,遲做總比不做強。這應該是讀過上周《經濟學人》周刊關于歐洲如何被“凍住”的頭條文章得出的結論。
《經濟學人》周刊擔心,歐洲大陸“正面臨一場曠日持久的能源和地緣政治危機,將削弱歐洲并威脅其全球地位”,而“殘酷的經濟壓力將對歐洲在2023年乃至以后的復原力構成考驗”。
這種觀點在幾個月前就已經明明白白,但隨著寒冬的到來才進入西方主流媒體的旗艦刊物。
該雜志還強調“人們擔心,全球能源體系的重塑、美國經濟民粹主義和地緣政治裂痕威脅著歐盟和包括英國在內的非歐盟成員國的長期競爭力”。文章指出:“不僅是歐洲大陸的繁榮面臨風險,跨大西洋聯盟的健康也面臨風險。”
實際上,美國高價向歐洲供應液化天然氣,加上美聯儲支撐美元的利率政策以及拜登政府在《通脹削減法案》支持下實施的3690億美元一攬子綠色補貼計劃,這些因素都使大西洋兩岸矛盾加劇。在這種情況下,歐洲經濟的競爭力可能受損。
能源危機仍然是歐洲的頭等大事。新一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濟展望》指出,成員國用于終端能源消費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接近18%,是2020年的兩倍?!墩雇愤€警告說,歐洲下一個冬天的天然氣儲量很有可能比這個冬天還少。
根據《經濟學人》周刊自己的模型,“在正常的冬季,實際能源價格上漲10%與死亡人數增加0.6%相關。因此,今年的能源危機在歐洲各地可能使死亡的老年人多出10多萬”。
幸運的是,在即將到來的這個冬季,歐洲儲備的天然氣幾乎達到最大容量。但是這個目標是通過在1月至10月把俄羅斯液化天然氣進口提高40%以上實現的。很難找到一個比“悲喜劇”更好的詞語來描述這種情形。
這個數據說明歐盟的愚蠢,也說明其機制運轉的失靈。地緣政治因素促使歐洲從依靠俄羅斯天然氣走向能源供應多樣化,以避免依賴一個“獨裁而危險”的國家。歐盟決策者現在應該解釋為什么放棄最廉價的供應選擇——管道輸送天然氣——而選擇同一家供應商生產的最貴的海運液化天然氣。
如果形勢迫使歐洲繼續依賴俄羅斯天然氣,那為什么要選擇最昂貴的類型?這種情況太過荒謬,我不禁要問:歐盟和俄羅斯到底是誰在制裁誰?
歐盟看來是走向自殘的這場運動可能會因為對俄羅斯石油實施限價得到進一步推動。限價的目的是減少俄羅斯的收入,但實際可能反而損害歐洲。沒人真正知道這種措施會對石油供應和價格產生什么影響。拜登政府看來已經游說歐盟放松制裁政策,因為進一步的措施可能徹底擾亂石油市場,加劇能源危機。
盡管反對俄羅斯的團結力量重振跨大西洋政治關系,但如果對烏克蘭戰爭經濟代價的分擔繼續不對等,經濟關系就可能面臨嚴重壓力。這是法國總統馬克龍本周對華盛頓進行國事訪問時應該傳達的信息。
德國總理朔爾茨已經向華盛頓傳達出強硬得多的信息,在商界領袖的陪同下訪問北京。德國不顧美國施壓,甚至違背布魯塞爾官僚機構的建議,無意與中國脫鉤,而且似乎遠比美國更清楚地意識到,(用德國總理的話說)“在這個多極世界中正在出現新的權力中心,我們的目標是和所有這些中心建立并擴大伙伴關系”。
換句話說,朔爾茨向拜登發出這樣的信息:如果因為烏克蘭戰爭而不得不忍痛切斷與俄羅斯的能源關系,那么可別以為我會這樣對待與中國的貿易關系。
美國的經濟政策和能源危機正在損害歐洲經濟,就連《經濟學人》周刊也承認,歐洲大陸正“面臨大規模去工業化的風險”。
布魯塞爾的決策者顯然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沖向懸崖。事實上,歐洲的自殘正在全速展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