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近日美國弗吉尼亞州維也納一座加油站的油價牌。新華社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6月12日,國際能源署發布報告稱,隨著需求增長放緩和供應激增,全球石油市場預計到2030年面臨嚴重過剩。
多重因素導致石油供應過剩
國際能源署當天發布石油市場年度中期報告說,基于當今的政策和市場趨勢,亞洲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以及航空和石化行業的強勁需求將在未來幾年推動石油用量的增長。但是,電動汽車銷量增長、傳統汽車燃油效率提高、中東地區發電用油減少以及經濟結構轉變等因素將越來越多地抵消這些增長。包括生物燃料在內的全球石油需求在2023年為平均每日約1.02億桶。報告預測,全球石油需求到2030年趨于平穩,為每日約1.06億桶。
由于強勁的需求、中東的沖突和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供應限制,今年國際油價已經接近每桶80美元。國際能源署稱,在印度和中國經濟擴張以及航空和石化行業使用量增加的背景下,未來幾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將繼續增長。但是,發達經濟體的石油使用量將繼續“持續數十年下降”,到2030年將從去年的每日4600萬桶下降到每日4300萬桶,這是自199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與此同時,以美國和其他美洲產油國為首的全球石油產能激增,將導致石油供應過剩。預計到2030年,全球石油供應能力將升至每日近1.14億桶,比預計的全球石油需求高出800萬桶。這可能將對石油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包括對歐佩克、其他產油國以及美國頁巖油行業的影響。
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隨著疫情反彈勢頭減弱、清潔能源轉型推進以及中國經濟結構轉變,全球石油需求增長正在放緩,并將在2030年達到峰值。基于最新數據做出的預測顯示,全球石油供應將出現嚴重過剩。
國際能源署在報告中建議,鑒于需求增長放緩和對清潔能源轉型的日益重視,大型石油公司可能需要重新調整戰略。在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預計到2030年,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份額將從80%降至73%。目前,英國石油和殼牌等大型石油公司已經調整了從碳氫化合物轉向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計劃,而埃克森美孚等其他公司仍堅定地專注于石油和天然氣。
歐佩克與國際能源署市場預判分歧加大
歐佩克6月發表聲明說,8個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決定今年第三季度繼續自愿減產,減產總額為日均385萬桶,以維護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與平衡。根據聲明,8國決定把2023年11月宣布的日均220萬桶的自愿減產措施延長至今年9月底,之后將視市場情況逐步回撤這部分減產力度。此外,8國將把2023年4月宣布的日均165萬桶的自愿減產措施延長至2025年底。
歐佩克此前發布月度石油市場報告,維持4月份對2024年和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的預測,認為今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量較2023年將增加220萬桶,達到1.04億桶。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量較2024年將增加180萬桶,達到1.06億桶。而國際能源署最新預計,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僅為96萬桶/日,比上個月的預測低10萬桶/日,2025年的需求增長僅為100萬桶/日。
歐佩克認為,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并預計下半年石油需求將增加230萬桶/日,比上半年多出15萬桶/日,與上月預測值持平。歐佩克分析稱:“全球服務業保持穩定勢頭,預計它將成為今年下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尤其是旅游業,將對石油需求產生積極影響。”供給上,歐佩克預計,整個歐佩克+三季度每日將供應4360萬桶石油,比上個月的產量多出約270萬桶。
歐佩克還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將保持在2.8%,2025年為2.9%。其中,2024年、2025年,美國的經濟增長預測值分別為2.2%、1.9%,歐元區分別為0.5%、1.2%,日本分別為0.3%、0.9%,中國分別為4.8%、4.6%,印度分別為6.6%、6.3%。
從國際市場原油供應看,從現在起到2030年,全球原油供應增長的3/4將來自歐佩克+機制之外的國家,包括美國、阿根廷、巴西等,其中美國的增產占到大頭。國際能源署認為,國際市場原油供過于求的局面“可能對目前歐佩克+機制支持原油價格的市場管理機制造成沖擊”,進而形成市場“低價環境”。歐佩克+過去兩年來一直在管控產能,以避免市場出現嚴重供過于求的局面,進而造成原油價格下跌,影響石油輸出國的利益。
標普全球咨詢機構發現,歐佩克與國際能源署的市場近期預判分歧越來越大。歐佩克認為原油需求今后20年都將保持持續增長。國際油氣網評論稱,兩大機構在關鍵戰略問題上的嚴重分歧也將影響各方的市場和投資戰略。
預測是否準確
國際能源署表示,為了實現到2050年凈零碳排放的目標,需要停止對新油氣項目的投資。但國際能源署的預測面臨的一個風險是,向清潔能源的過渡是否比預期的要慢。在另一份報告中,研究機構大幅下調了對電動汽車的銷售預期,并警告稱,汽車行業正在偏離脫碳之路。
自50年前成立以來,國際能源署的預測一直是能源公司和政策制定者最密切關注的預測之一,它觀測到了中國崛起、歐佩克+供應波動、疫情動蕩等重大事件的發展。不過,它的一些預測與現實還是出現了偏離。
10多年前,該機構曾多次警告石油供應“緊縮”即將來臨,但由于美國頁巖油的繁榮打破了人們的預期,這種“緊縮”從未成為現實。在2022年,該機構預測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即將崩潰,但這也沒有發生。最近幾個月,該機構下調又上調了對2024年的需求預測。因此,此次關于石油將過剩的判斷,還將經受事實的考驗。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 季曉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