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核電裝機快速增長,自主先進核電示范工程建設穩步推進,核能科技創新能力及安全性和經濟性持續提高。從自主創新到產業應用,再到競爭力提升,核電產業迎來做大做強的“窗口期”。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看來,我國核工業當前正處于發展的“第二個春天”,以數字化轉型為主要特征的高質量創新發展,是我國走向核工業強國的必由之路。
中國能源報:如何理解核工業的“第二個春天”?這一階段將持續多久?
王壽君:上世紀50年代,我國建設“五廠三礦”搞“兩彈一艇”,全國大力支持核工業發展,這是核工業的第一個春天。相對“兩彈一艇”第一次創業時期而言,當下的核工業作為國家高科技戰略產業,要在新形勢和要求下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堅持和平利用核能,要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這不僅是新的發展機遇,也是核工業進入第二個春天的積極信號。不過目前,這“第二個春天”尚處“早春”,發展正在起步階段。
這個春天持續多久?從核電發展角度看,核電機組從建設、運行到退役前后跨越約一百年。核電需要核燃料,將帶動核地質礦業、核燃料體系等核工業產業鏈的發展。從核能發展三步走戰略來看,國內高溫氣冷堆、快堆等第四代反應堆的建設均已啟動,聚變堆可解決人類能源終極問題,現在也逐步向前推進。從核電“走出去”角度看,我國核工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與許多國家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海外市場也進一步擴大。可以說,我國核工業一直在往前走。
中國能源報:您今年的提案之一是呼吁建設高溫氣冷堆,提案初衷是什么?
王壽君: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而高溫氣冷堆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蒸汽供應系統,屬于第四代核電技術,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性。
呼吁建設高溫氣冷堆,主要原因有三個。
首先,目前國內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已進入最后的調試階段,作為全球首座將四代核電技術成功商業化的項目,這個示范工程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后續項目建設將極大促進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發展,推動“中國創造”“走出去”,滿足海外市場的推廣需要。
第二,是優化能源結構的需要。以落地黑龍江為例,隨著煤炭資源日漸枯竭,及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市集中供熱比例提高,當地能源缺口將高達3400萬噸標準煤。如果在供暖負荷中心附近建設一臺6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熱電聯產機組,可保障1100萬平方米建筑的六個月供暖,提供200℃-500℃范圍的工業蒸汽,以及每年高達45億千瓦時的發電量。滿足工業蒸汽、采暖供汽和發電需求的同時,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
第三,是帶動核電裝備制造企業發展。高溫氣冷堆采用模塊化設計,對設備需求量大,且主設備制造周期長、精度高,需要強大的工業制造加工體系做支撐。位于黑龍江的中國一重等制造企業,恰好具備雄厚實力。這樣一來,既可解決高溫氣冷堆主設備長距離運輸的問題,也可拉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
中國能源報:如您所言,核電項目對帶動裝備制造業走向高端意義重大。依托最新提出“新基建”戰略,核電裝備如何更好發展?
王壽君:數字化是保證核工業安全高效建設、運行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儀控則是數字化的核心,是核工業的大腦神經控制中樞,對核工業安全高效運行和核安全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包括投運核電機組在內的核工業數字化儀控,仍以國外進口品牌為主。在建、擬建的核電機組儀控國產化工作雖已邁出一大步,但核心技術較國外先進技術仍有差距,特別是中高端芯片、儀器儀表、分析儀表等關鍵部件仍為進口品牌,核心的數據庫技術、核心算法和安全管控軟件也一定程度上依賴國外。
此外,核電機組平均壽命一般為60年,儀控設備平均壽命約為15年,對現役運行核電機組數字化儀控改造的任務緊迫且繁重。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對核工業產業鏈造成一定影響。上述因素,均在倒逼我國核儀控的安全自主可控和國產化進程。
根據“新基建”戰略布局,其范圍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以數字化轉型為主要特征的高質量創新發展,正是我國核工業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核工業新基建”發展恰逢其時,更需要快馬加鞭。
中國能源報:對核工業數字化轉型,您有何建議?
王壽君:歷經多年積累,我國制造業,特別是儀控行業的研發和制造水平有了長足發展,具備推進核工業數字化和裝備國產化的基本條件。建議相關部門能對核工業數字化產業提供政策支持,促進核工業實現先進數字化轉型;依托國家重大專項設立專項資金,研發核工業數字化產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