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在三峽壩區右岸的長江珍稀魚類培育基地三峽實驗站,一尾尾長江鱘魚苗在池中歡快地游弋。截至目前,三峽集團2023年長江鱘繁殖累計出苗80萬尾,長勢良好,這是三峽集團自2019年4月實現長江鱘全人工繁殖以來創造的新紀錄。此批長江鱘魚苗中的50萬尾將于6月6日全國放魚日放歸長江。
宜昌實驗站苗種流水培育車間
今年的長江鱘繁殖工作由三峽集團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于4月初啟動,長江珍稀魚類培育基地金沙江向家壩實驗站、宜昌實驗站、三峽實驗站三地同步實施。4月下旬,最后一批長江鱘魚苗在三峽實驗站破膜而出。
“長江鱘對生存條件的要求更苛刻,需要在特定的環境、合適的季節、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才能順利產卵。”長江珍稀魚類培育基地宜昌實驗站高級工程師張建明介紹說,這些日子以來,他和同事們日夜守候在鱘媽媽和鱘寶寶身邊,觀測、照料其生長發育情況,記錄一點一滴的變化。剛出卵的長江鱘寶寶身長大約2厘米,體重0.05克左右,經過養殖人員近兩個月的悉心照料,目前已長到7厘米,體重約5克。
宜昌實驗站(長江鱘孵化設備)
長江鱘又名沙臘子、達氏鱘,主要分布于長江上游干流及其各大支流中,為我國特有的淡水定居型魚類。它與中華鱘都是長江流域特有的珍稀魚類,有“水中國寶”和“水中活化石”之稱,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生態價值。長江鱘是我國特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級保護物種,同時也是長江魚類資源保護的旗艦物種之一,其物種保護工作也已成為長江生態系統修復、共抓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工作。2018年5月,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指導開展長江鱘資源恢復和自然種群重建工作,而實現大規模的長江鱘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被認為是恢復野生資源數量、實現自然種群重建的重要手段。
宜昌實驗站長江鱘初孵仔魚
自2011年起,三峽集團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啟動長江鱘全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究,組織人員進行重點技術攻關,建立了長江鱘全生命周期保護技術體系。2019年4月,長江鱘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2022年7月,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首次突破長江鱘人工誘導雌核發育,該項技術在長江鱘物種保護和性別決定機制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并突破了凍精苗種繁育等關鍵技術,對避免長江鱘近親繁殖、雌雄發育不同步情況以及種質資源長期保存有著重要意義。
據悉,下階段,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將繼續做好苗種培育工作,并持續開展長江鱘繁育、營養及性腺發育調控分子機制研究,其成果將對中華鱘、長江鱘等長江珍稀魚類物種保護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