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經濟持續復蘇,近期央企業績預告普漲。
數據顯示,截至7月14日晚,A股共有75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預計上半年取得業績正增長。其中,32家預計凈利潤同比增長,15家實現扭虧為盈,23家預計虧損同比收窄。
分行業來看,電力行業成為上半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最大贏家,11家電力公司均預計實現業績增長,包括4家水力發電企業、6家火電企業及1家綜合型能源企業。其中,三峽水利(600116.SH)以564.55%—684.36%的凈利潤同比預增幅度居首。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燃煤價格下降,電力央企上半年業績預告搶眼。多家企業業績大增,清潔能源業務也表現突出。電力行業成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最大贏家,火電類企業業績亦有所改善。這充分展示了電力行業的活力與潛力。
電力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三峽水利發布公告稱,公司上半年電力業務凈利潤同比增加約1.6億元,主要因上年同期公司水電站流域來水量嚴重偏枯的影響,本期來水較好,公司完成自發水電上網電量約12.56億千瓦時,同比增加4.11億千瓦時,增幅為48.64%,增利約1.4億元。此外,外購電均價下降給公司帶來的增利約為0.33億元。
此外,黔源電力(002039.SZ)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18億元-1.49億元,同比增長約270%—365%;桂冠電力(600236.SH)同比增長約4.74億元—5.74億元,同比增長約51.93%—62.88%以及湖北能源(000883.SZ)上半年凈利潤約2.65億元—16.4億元,同比增長約40.32%—81.92%。
綜合來看,上述多家水電公司2024年上半年業績亮眼得益于所在流域或地區來水偏豐,發電量顯著增加,市場表現搶眼。
國家統計局披露,2024年6月份,全國規上工業發電量76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1—6月份,規上工業發電量4435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2%。分電源類型來看,6月份,水電發電量同比增長44.5%;核電,同比下降4.0%;風電,同比增長12.7%;太陽能發電,同比增長18.1%。
事實上,對于2024年上半年國內水電發電量的同比增長,業內早有預期。華泰證券分析稱,二季度以來各大水電站來水陸續改善,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4月全國水電發電量同比+21.0%。
據四川省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數據,4月中下旬以來三峽電站日均出庫流量同比環比大幅增長;5月15日以來桂冠電力的龍灘電站日均出庫流量同比均大幅增長,多日同比增速超100%;6月1日以來雅礱江水電的二灘水電站/錦屏一級水電站日均出庫流量同比增長超90%/200%,預計雅礱江水電貢獻的利潤將實現同比大幅增長。
而火電方面,在上半年燃煤價格下降的背景下,華電能源(600726.SH)、大唐發電(00991.HK)、華銀電力(600744.SH)等以火電為主要業務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預計業績增幅較大。華電能源預計實現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約6.3億元,同比增長433%左右;扣非凈利潤約4.3億元,同比增長2991%左右。
大唐發電預計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8億元至34億元,同比增長85%至124%。除了火電燃料成本同比降低這一重要因素外,清潔能源業務的持續壯大也是公司業績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加大清潔能源投資力度
在全球低碳轉型的大背景下,綠色能源結構正經歷大調整,綠色清潔能源迅速崛起。
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印發《202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對各地提出“鞏固擴大風電光伏良好發展態勢,穩步推進水電核電開發建設,持續完善綠色低碳轉型政策體系。”
業內人士指出,加快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建設,有助于在總量上增加清潔電力供應,加大電力保供力度,也有利于在能源結構上進一步推動風光互補,降低清潔能源供給不確定性,確保電力安全穩定供應。
柏文喜表示,電力上市央企業績大增,主要得益于環保政策的加強與清潔能源的推動,使行業整體盈利能力提升;發電量及發電收入雙增,清潔能源業務壯大亦成為新增長點。未來,清潔能源發展與環保政策將持續推進,電力行業發展前景廣闊,增長趨勢可期。
“今年上半年,多家電力上市央企業績大增。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業務的迅猛發展,風電、太陽能等業務成為新增長點;同時,燃煤價格下降,火電業務成本降低。此外,發電量、發電收入也有所增長。”業內人士同樣認為,展望未來,隨著新能源業務的持續壯大和燃煤價格穩定下降,電力央企業績增長前景樂觀。
“隨著環保政策加嚴,清潔能源成為電力央企的重要增長點。”在柏文喜看來,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因為清潔能源不僅保護環境,還提升企業效益。電力央企紛紛加大清潔能源投資力度,這一現狀值得期待。
“清潔能源業務的壯大確實是電力央企業績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清潔能源業務市場前景廣闊。電力央企應該抓住這一機遇,加大清潔能源業務的投入和發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對清潔能源產業的支持力度,為電力央企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條件。
華夏時報 記者劉昱汝 徐蕓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