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讀者給我發私信,說我對電力目前看法太悲觀了,在我眼里所有的能源方式都有問題,甚至最好的結果是保持現狀,不要發展。
不得不說,他說的還真不全錯,有些道理。我對電力特別是火電寫了多篇文章,確實總體以指出問題為主,對火電前景不看好。
我相信這位讀者的看法代表了一大批人的觀點:電力特別是火電目前是成績為主,參數越高規模越大,掌握了最先進的發電技術。它能快速拉動GDP增長,有利于經濟發展,大干快上是歷史的潮流,符合電力發展的規律。
的確,電力的成績很矚目,電力這些年可能發展最快的行業。
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在運煤電裝機容量為1,004,948兆瓦(10.05億千瓦),是2000年(199,376兆瓦)的5倍,平均每年增長8.9%。煤電得到長期發展。
每天都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喜訊”、“捷報”,xxx百萬機組勝利投產,xxx項目正式簽訂基建協議,xxx成為新的能源基地……
我的看法是,歌功頌德的文章已經夠多了,在社會多元化的今天,也需要一點不同的聲音。特意查了一下,像我這種長期專注電力發展問題的公眾號并不多見。
也有人說我是良心公眾號,是電力基層群眾的喉舌。這個說法讓我誠惶誠恐,很慚愧,我也沒那個能力和本事。
我的希望是,能在新能源快速突起和煤電狂飆猛進的發展引擎上增加一個警示燈,能夠把基層的聲音傳遞上去也算是為行業貢獻出一點力量吧。
我常年去不同的火電廠,這么多年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見證了這幾年突飛猛進的發展。
前幾年還是主流推進350MW超臨界機組,還打著“供熱供暖”、“上大壓下”的旗號。
這幾年干脆都在上大機組,清一色的660MW、1000MW超超臨界機組,動輒2臺甚至4臺的規劃。
上這些大機組的理由無非是緩解供電緊張形勢、加快電源結構調整、提高電力系統綜合經濟性能、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事實上煤電產能已經過剩,早在幾年前!1月1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19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火電廠平均利用小時數只有4293小時,同比減少85小時。
我去過這么多電廠,即便是經濟發達地區江浙滬,最好的機組可利用小時數也不過5000小時左右,經濟大省廣東甚至只有4011小時,“三北”地區甚至不到3000小時,碰到新能源豐富的云南,煤機干脆就長時間趴窩了。
國家投資那么多錢建設的大機組,沒有負荷就只能停機,這浪費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大家都說那是國家的錢,國家的錢不也是納稅人的錢?民脂民膏何其不易?這不是拉動經濟增長,這是重復建設,浪費資源。
早在2017年9月,《關于煤電應急調峰儲備電源管理的指導意見》正式下發。660MW或者1000MW超超臨界機組煤電居然被列為應急調峰儲備電源,可見煤電過剩程度能有多厲害。快速啟停、深度調峰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普遍起來。
我堅決反對火電機組快速啟停、深度調峰。這是對設備無情摧殘和糟蹋,是置機組安全于不顧的短見之舉。
電網說這是因為電網不好操作,新能源不穩定,只能靠火電調峰來滿足電網需求。電網難操作就活該火電要犧牲嗎?
大機組啟動和運行有一套完整的規程,機組啟停次數是有限的。快速啟停和深度調峰給火電機組帶來的交變應力和疲勞作用貽害無窮,豈能是調峰補助所能彌補的?非要釀成重大事故才會正視這一操作的危害?
現在是關停中小機組的理由是“節能減排”,新上馬大機組的理由也是“節能減排”。
100萬的火電可以深調到30萬,66萬機組可以深調到13萬。那這么說來,100萬的機組帶30萬負荷時,跟30萬機組滿負荷時,誰比誰更耗能?
江蘇、山西、河南、廣東都在關停30萬以下的煤電機組,有些機組其實狀態還很不錯,保養得很好。他們都上了脫硫脫硝超低排放,環保指標也都滿足,壽命到期的也花了很多錢做了延壽。在潮流面前卻也無可奈何。
想想也對,大機組都沒負荷,怎么會容許中小機組生存下來呢?
體制內有一句話很流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是一個基層電力員工,所處的位置決定了我的眼光有局限性。
我現在看到的、接觸到的火電日子都是苦不堪言,步履維艱。我盼望火電能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火電人都能過上好日子。但是火電將來是個什么樣子,誰又能知道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