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能源環境服務產業年度峰會”上,多位專家一致認為:
專家觀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僅不會限制經濟社會發展,還會推動新興經濟的發展,促進新發展方式的出現,會帶來新投資、新技術、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將創造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發展方式。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硬仗”“碳達峰、碳中和要求我們重新認識我國能源資源稟賦,正確認識本國國情要素”“要在40年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挑戰巨大”……這是記者在中關村現代能源環境服務產業聯盟近日舉辦的“2021能源環境服務產業年度峰會”上聽到的最多話題。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碳達峰、碳中和是對我國的一場大考。要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除了要重新認識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外,還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統籌多方因素。
能源增長需求與減排降碳壓力同在
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副會長兼首席政策專家駱建華表示,氣候變化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核心議題。碳中和是未來三十年大國博弈的新焦點。“零碳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風口。誰占領潮頭,誰就能拿到通向未來的鑰匙。”
據了解,目前全球有54個國家實現了碳達峰,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巴西、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其排放總量占到了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6%左右。從實現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歐美發達國家基本都經歷了50—70年。而目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導致我國要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將承受較大壓力。
“按照計劃,我國將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期限僅為40年,考慮到我國現有的以高碳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超100億噸的年碳排放量、高耗能產業去產能的艱巨任務等現實情況,我國經濟發展的能源增長需求與減排降碳壓力將同時存在。”駱建華表示,“對我國來說,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硬仗。”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分院院長林翎同樣認為,我國經濟體量大、發展速度快、用能需求高,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使得我國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高”。加之我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階段,具有高碳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發展慣性大、路徑依賴強。用不到10年時間實現碳達峰,再用30年時間實現碳中和,意味著碳排放要快速下降,幾乎沒有緩沖期,實現減碳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降碳與經濟發展并行不悖
碳減排既是氣候、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涉及能源、經濟、社會、環境方方方面,需要統籌考慮能源安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成本投入等諸多因素,對我國能源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今,碳減排已經成為各經濟體之間博弈的重要戰場。”駱建華表示,中國、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仍然沒有實現碳達峰。碳拐點的出現,與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率、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密切相關。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歐洲國家實現碳達峰時的人均GDP為2萬美元左右,美日的這一數據為4-5萬美元。而中國目前的人均GDP僅為1萬美元,在人均GDP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未來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增速。
駱建華介紹,從城市化率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碳拐點基本出現在城市化率超70%階段。歐美國家碳達峰時城市化率已達到70%,而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率是60%,城市化水平不高,意味著我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需要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對碳減排頗具挑戰。從產業結構來看,歐美國家實現碳達峰時,第二產業已經下降到27%以下,而目前我國第二產業占比仍高達39%,從產業結構來說,碳達峰目標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看來,“降碳與發展并不相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僅不會限制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會推動新興經濟的發展,促進新發展方式的出現,會帶來新投資、新技術、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將創造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發展方式。
發現真實碳價是關鍵
杜祥琬認為,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就要重新認識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在認識到富煤、缺油、少氣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國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供開發,逐步建成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體系。
“碳達峰是瞄準碳中和的。”杜祥琬表示,節能提效是降低碳排放的一大舉措。2019年,我國的能源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遠高于發達國家。如果將能源強度降到世界平均水平,意味著獲得同樣的GDP,我們將少用近10億噸標準煤。在當前消費水平下,能耗每降低1%,可減少0.5億噸標準煤、減排1億多噸二氧化碳。
在駱建華看來,碳達峰、碳中和本身是一個環境目標,或將對環保行業帶來新的變革。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環保產業將迎來3個轉變: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轉變,從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單因子控制向協同控制轉變,從環保產業常規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轉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處理好政府和市場、存量和增量、減排與碳匯三個關系,抓住電力、工業和交通運輸三個關鍵領域,建好碳交易和電力兩個市場。”
“碳中和投資高達百萬億元級,要刺激投資,需要建立市場機制和商業模式,其核心和關鍵就是碳價格。”駱建華表示,碳價格的制定有兩種,一是通過市場交易定價,二是通過碳稅來定價。目前我國已有7個碳交易所,但在沒有二氧化碳總量控制的情況下,很難形成真實的碳價格,未來如何發現碳價格,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