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家電網總利潤770.3億元,其中產業、金融、國際業務占比近六成;2020年國網總利潤預計回升至810億元,其中產業、金融和國際業務占比將提高到三分之二
國家電網的利潤總額連續兩年下滑,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低。
3月24日,國家電網發布2019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其中的數據顯示:2019年國網營收為2.66萬億元,較去年增長約3.91%;售電量4.45億千瓦時,增長約5.1%;利潤為770.3億元,較去年下降1.26%,約10億元。
2018年,國家電網利潤較2017年大幅下降130億元,2019年繼續下降,為六年來最低。與此同時,國家電網的營收和售電量均創歷史新高。
國家電網2019年財務績效
數據來源:國家電網2019年社會責任報告
國務院連續兩年的工商業降電價政策是國家電網利潤下降的重要原因,并顯著影響了其利潤結構。
2018年和2019年,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連續提出降低工商業電價10%。向工商業售電是電網公司主要的利潤來源,由中國的電價體系存在交叉補貼,一般工商業電價高于大工業電價及居民電價,電網公司需要用向一般工商業售電得來的利潤補貼居民電價,以使其維持在較低水平。
連續兩年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電網公司是降價讓利的主體。過去兩年,通過落實國家降電價政策,國網的客戶得以節省用電成本915億元和791億元。據《財經》記者了解,國家電網受降價影響,2018年減少利潤280億元,2019年減少約411億元。
在電網經營利潤不斷受影響的情況下,國家電網的其他板塊利潤占比正在不斷提升。2018年,國家電網產業、金融和國際業務實現利潤410.5億元,對總利潤的貢獻率達到48%。在2018年的社會責任報告中,國家電網預計2019年這部分業務的利潤貢獻率將達到50%。2019年,這部分業務利潤519億元,貢獻率達到59%,大幅提高11個百分點。同時電網業務利潤下滑18.8%至362億元,貢獻率47%,同比減少約10個百分點。
國家電網預測,2020年公司利潤將回升至810億元,其中產業、金融和國際業務預計實現利潤532億元,占總利潤的66%左右。
國家電網的產業、金融和國際業務包含多個公司。產業業務主要包括南瑞、許繼、平高、信通、通航、魯能等制造業、科技、房地產相關公司,金融業務主要包括英大財險、壽險、信托、證券等公司,國際業務則主要包括國家電網在菲律賓、巴西、意大利等多個海外地區投資的電網業務。
這些非電網業務中,有的正面臨變數。國家電網在3月22日發布的《國家電網公司黨組關于關于十九屆中央第三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中表示,“下決心退出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務”。
這樣的表態意味著部分國家電網的產業業務將被剝離,但目前國網尚未公布剝離清單和時間表。這些公司中,擁有房地產業務的魯能集團和從事電力設備制造的國電南瑞(600406.SH)盈利能力相對突出。萬得數據顯示,魯能集團2018年營業利潤為64.17億元,2019年前三季度營業利潤為48.2億元。國電南瑞(600406.SH)財報顯示,2018年營業利潤為49.98億元,2019年前三季度營業利潤為26億元。如果剝離,對國網利潤將造成一定影響。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國網的制造業資產或許不會全部剝離,與特高壓、先進電網技術相關的高技術含量的資產仍將留在電網公司內部,以加快核心技術自主化,保證電網技術不被“卡脖子”。
2019社會責任報告中,國家電網預計2020年發展總投入4973億元,其中電網投資4080億元,據《財經》記者了解,這是國家電網在今年1月定下的目標,也是數年來的低點。此前,嚴峻的經營壓力之下,國網曾在2019年11月發文嚴控電網投資。
不過在疫情之下,國網正在加大投資促進復工復產。3月22日,國家電網新聞發言人王延芳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今年將安排電網工程投資4500億元,拉動社會投資達到9000億元,總規模超過1.3萬億元,較之前的計劃增加420億元。
一部分投資已經開始落實,2月18日,國家電網重啟此前一度叫停的抽蓄電站建設,開工了山西垣曲抽水蓄能項目,總投資79.6億元。特高壓是另一大拉動投資的領域,也是“新基建”七大領域之一。2月28日,國家電網新開工陜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預計總投資185億元。3月11日,國家電網董事長毛偉明在視頻調研南瑞集團、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山東電工電氣復工復產工作時明確,國網全年特高壓建設項目投資規模1128億元,可帶動社會投資2235億元,整體規模近5000億元。
疫情影響之下,電網經營面臨更大壓力。國家能源局3月2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下降7.8%。3月的用電數據雖開始出現正增長,但疫情影響擴展到全球,對外貿企業用電量影響很大,因此全年用電量尚難預測,4月的數據比較關鍵。
多重壓力之下,國網仍希望保證經營目標。毛偉明在3月23日視頻調研山西、浙江等五省市地方電力公司時表示,堅持“計劃不調、任務不減、目標不變”,強化精準投資,將有限資金向保政策、保安全、保增長傾斜,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大力降本節支過緊日子,杜絕“跑冒滴漏”;積極推動綜合能源服務、電動汽車服務等新興業務發展,培育增長新動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