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6月22日發布的《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范(暫行)(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提出,在電池一致性管理技術取得關鍵突破、動力電池性能監測與評價體系健全前,原則上不得新建大型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儲能項目。已建成投運的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儲能項目應定期評估電池性能,加強監測、強化監管。
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型儲能新增投運規模突破百萬千瓦大關,標志著新型儲能基本實現了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
按照國家能源局編制說明,為支撐“十四五”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解決新型儲能發展缺乏國家層面宏觀規劃引導、備案和并網管理流程不明確、建設和運行過程不規范等問題,需盡快出臺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定。
《征求意見稿》規定了電網企業開展新型儲能項目配套電網工程規劃與建設的責任,提出“建立和完善新型儲能項目接網程序,向已經備案的新型儲能項目提供接網服務”;落實消防安全主體責任,做好新型儲能項目運行狀態監測。
《征求意見稿》明確,在電池一致性管理技術取得關鍵突破、動力電池性能監測與評價體系健全前,原則上不得新建大型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儲能項目。已建成投運的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儲能項目應定期評估電池性能,加強監測、強化監管。
同時,電網企業應公平無歧視為新型儲能項目提供電網接入服務。電網企業應按照積極服務、簡捷高效的原則,建立和完善新型儲能項目接網程序,向已經備案的新型儲能項目提供接網服務。
“上述《征求意見稿》對儲能項目持有者和儲能電池制造是巨大利好,而梯次利用電池將退出儲能系統。”有業內人士表示。
此前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l展轉變,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
目前多地都發布了和儲能相關的“十四五”規劃意見。比如近期浙江提到,探索電化學、壓縮空氣、電熱冷綜合等各類新型儲能發展。鼓勵“儲能+”在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應用,配置新型儲能100萬千瓦以上。
政策推動下,儲能市場需求正在釋放。近期以來,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國家電投、華能、華電、華潤、三峽集團、金風科技等企業陸續發布儲能項目設備或儲能研究招標方案。
其中,南方電網既有電網側儲能的規劃,也有用戶側儲能的探索;而國網招標中透露出其更為關注儲能在新能源發電側的應用。
獨立儲能項目的裝機規模也在不斷刷新紀錄,5月就有三大百兆瓦儲能工程亮相,分別為山西大同熱電150MW/300MWh儲能工程、山西朔州平魯100MW/200MWh獨立儲能、山東臺兒莊區100MW/200MWh儲能電站項目。其中國家電網和寧德時代合資企業——國網時代的大同熱電儲能工程就頗受關注。
內容來源:中證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