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浙江三門、山東海陽、廣東陸豐3個核電新建機組項目。其中,中核集團浙江三門核電二期、國家電投山東海陽核電二期項目均采用國產化CAP1000技術,中廣核廣東陸豐核電項目采用華龍一號技術,兩種技術均為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至此,我國依然保持核準及在建核電機組20臺以上的規模,穩居世界首位,產業復蘇勢頭明顯。
▲采用華龍一號技術的福清核電5、6號機組。
▲采用AP1000技術的三門核電一期項目。
從2019年至今,我國共核準新核電項目11個,合計21臺機組(見圖表)。按技術分,華龍一號項目6個,AP/CAP項目3個,國外技術項目2個,小堆項目1個;按項目歸屬企業分, 中核集團5個,中廣核3個,國家電投2個,華能1個;按反應堆類型分,大型壓水堆項目10個,模塊化小型壓水堆項目1個。
2019年至今核準的11個核電項目
不同技術路線項目多點開花
從數據上看,4年中,四家核電集團皆有新項目,但新項目的意義不盡相同。
除海南昌江的玲龍一號模塊化小堆示范項目、田灣和徐大堡VVER1200項目、三門二期外,中核、中廣核新核準項目均采用華龍一號技術。可以說,當前華龍一號技術在多基地多機組批量化建設模式下,基于示范項目建設運行的經驗反饋,所有新項目均在實施技術和管理優化、經濟性提升,技術本身及項目的競爭力處于持續提升狀態。
對國家電投和華能而言,新核準項目則更具有里程碑意義。
國家電投在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三門一期、海陽一期)建成投產后,穩步開啟了AP/ACP系列三代堆型的示范建設和批量建設。其中,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和一號示范項目開工已3年,目前正在“孕育期”。此次核準的三門核電二期、海陽核電二期均采用國產化后的CAP1000技術,是AP1000技術在國內的首批批量化項目,對國家電投核電產業而言,三代核電從示范邁向產業化,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另外,從2019年開始加碼核電布局的華能,在全力打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示范項目的同時,于2020年順利拿下海南昌江二期項目。該項目核準開建,標志著華能拿到核電運營牌照,正式入列核電運營商隊伍,同時正式進入三代壓水堆領域,核電業務實現換檔升級。
從技術路線分布上看,當前國內主流的三代壓水堆技術呈現技術多元、批量建設格局,小型堆、四代堆正處于示范狀態。對于業內一直存在的三代技術“誰更先進、誰更經濟、誰更有后勁”爭議,有待批量化項目用事實和數據進一步反饋。
核電規模化發展再迎“春天”
作為高能量密度、出力穩定、清潔且低碳效應明顯的能源,核能在全球降碳、能源轉型、保障能源供給大背景下的優勢明顯,規模化發展核能產業也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和能源保供的可選路徑。按照業內專家近幾年提出的“每年開工6-8臺機組”建議,2019年至今,國內核電的發展節奏穩健有序,與國家層面提出的確保安全前提下積極、有序建設基本吻合。
2021年3月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十四五”時期積極有序推進沿海三代核電建設,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在此基調下,2021年、2022年兩年核準的沿海核電項目均達到3個。今年以來,主管部門在相關規劃和文件中對核電的著墨明顯更多,關鍵詞仍然是安全、積極、有序。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3月22日發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推動沿海核電項目建設,保持平穩建設節奏,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電項目,2025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7000 萬千瓦左右。國家能源局3月29日印發的《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同樣明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推動新的沿海核電項目核準建設。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大陸地區在建和運行核電機組共71臺,其中運行機組52臺。按照行業機構此前預期,2025年我國核電在運裝機將達7000萬千瓦左右,在建裝機接近4000萬千瓦;2035年核電在運在建總裝機將達2億千瓦左右。參照這4年核準的11個項目平均建設周期計算,應該可以確保“十四五”末運行裝機7000萬千瓦目標實現。
機會往往留給有準備的人。確保安全、積極有序、推動沿海核電建設,新發展格局下的新要求為核電新一輪復蘇把準脈搏,明確了方向,整個核能行業更應該用敬畏之心、創新之力、包容協作之行動,積極全面地參與國家低碳發展大計。(記者 朱學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