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兩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規模刷新歷史記錄,分別為5443萬千瓦和4757萬千瓦,連續兩年的市場高需求,刺激我國風電整機、設備企業加足馬力、拉滿產能,全力支持產業快速增長,完美地交上了2020-2021年陸海搶裝的答卷,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繁榮。
電價政策導致的搶裝不僅僅是產業興盛的“曇花一現”。2020年底,“雙碳”目標、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提出再次拉開了我國風電“十四五”快速發展序幕。隨著2021年底裝機約一億千瓦的可再生能源基地陸續開工建設,中國風電設備企業蓄勢待發。
據北極星風力發電網不完全統計,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底,共有約54個風電整機設備基地簽約或開工投產,另有近13個塔筒、葉片等大部件企業擴產動態。
猶記得2020年陸上搶裝“一機難求”的尷尬,彼時妥妥的賣方市場,導致全行業陷入整機成本推高的被動局面。時至今日,我國風電設備企業頻繁擴張產業版圖,此舉一方面助力自身在未來風電發展大潮中占領高地、掌握先機,順應了“雙碳”目標下可再生能源迅速發展格局;另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了風電設備成本的降低,在風電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布局一顆重量級籌碼,推動風電產業在未來的新型電力系統中更具成本優勢。
風電整機企業超50個基地擴張
據CWEA數據,截至2020年底,我國風電整機企業投產使用的總裝生產基地共90個,主要分布在29個?。ㄊ?、自治區)的71個地市內,分布較多的?。▍^、市)分別為內蒙古(13)、江蘇(10)、河北(7)、廣東(7)、天津(5)等。
但接下來,可能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的風電產業都不會比2021年的中國風電產業更繁榮,更具發展潛力。
2021年,我國風電并網總裝機量達3.28億千瓦,其中海上風電累計裝機2639萬千瓦,躍居全球第一。
這一年,我國主流風電整機企業先后投資了40-50個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在山東、內蒙古、吉林、兩廣等超過6個省份擴充自己的商業版圖,投資的產業園區包括但不限于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工廠、風電整機附屬設備制造、風力發電項目、零碳園區項目等。
表1:2021年1月-2022年4月整機企業擴產動態(無特別順序)
“十四五”期間,每年1億千瓦風光大基地滾動開發,成為敦促整機企業加快投資擴產步伐的催化劑。
2021年全年,有近30個整機商擴產動態。到了2022年3-4月,整機企業擴張步伐明顯加快,兩個月內發生了25個投資簽約、開工、投產動作。同時,打造本地化優勢趨勢愈加明顯,隨著大兆瓦風電機組應用越來越多,整機和葉片運輸難度進一步加大,長途遠距離運輸成本高昂,給本就利潤薄廉的風電企業雪上加霜,在靠近風光基地附近投建配套制造基地成為多數整機企業的優先布局。
如2021年底,甘肅省張掖市公示“十四五”第一批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競爭性配置入選企業,其中風電1GW容量分別為中國船舶集團、電氣風電、華能和明陽以及鑫碩聯合體所斬獲。而早在2021年7月,張掖市已經與中國船舶集團風電發展有限公司簽約投資320億元的張掖市千萬千瓦及清潔能源基地項目,以及與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簽約投資180億元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風電資源開發、碳纖維產業項目。
可以看出,整機企業的投資方向大體與項目建設、產業布局趨同,實現了產業和資源的同步發展,為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2020底我國風電整機產能超過3.7萬套,約118GW。但總體來說,整機企業產能由部件供應鏈決定,其產能取決于上游零部件及原材料的供應狀態。也就是說,整機企業擴產的同時,塔筒、葉片企業的同步擴產對于增加風電設備整體產能,推動區域風電產業快速發展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表2:2021年1月-2022年4月風電供應鏈企業擴產動態(不完全統計)
同時,整機企業和設備企業抱團也成為雙方優勢互補的發展方式之一。比如在河南濮陽,2022年3月,天順風能產業園帶來了運達股份整機制造項目的投資落地,成為濮陽天順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三期風電主機項目的入園企業。
在天順風能產業園,運達將投建年產能不低于100萬千瓦的風電主機裝備制造生產線,打造集風電機組研發、生產、銷售、運維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結構,輻射河南及山東、河北市場。
2020年6月,運達股份山東智能綠色產業基地投產儀式在通裕重工綠能裝備車間舉行,整合了整機裝備商與裝備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優勢資源,集中打造風電裝備高端制造及應用示范基地,降低風電設備總成本,互利共贏。
區域化發展,產業鏈優勢凸顯
在2021-2022年風電企業新一輪擴張中,我們發現的一些值得關注的方向。
一個是,以新能源為主導產業之一的地區開始籌備建設整個能源經濟產業鏈。不管是以資源捆綁產業,或是政策吸引投資的方式,建設風力發電項目已不是當地招商引資的第一目標,能源經濟產業化才是這些地區的最終目的。畢竟,一個風電場帶來的僅是建設期間的就業、投產后的稅收,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拉動制造、運輸、安裝、風電+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才能產生源源不斷支持本地能源經濟長期發展。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位于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的,國內最大的海上風電母港——汕尾市陸豐海洋工程基地。
在《粵東(汕尾)千萬千瓦海上風電基地規劃方案(2021-2025年)》中顯示,2025年底該地區將布局3000萬千瓦裝機容量,實現海洋漁業規?;B殖示范項目、海水制氫示范項目落地,最終建成集海上漂浮式機組研發、海工裝備制造、海工工程設計、施工安裝、運營維護及冷鏈加工于一體的海洋能源全產業鏈。
據汕尾當地媒體報道,迄今入駐汕尾市的企業包括明陽集團等7家企業總投資超過100億元,已簽約正準備進園建設企業6家,計劃總投資174億元。
國家第一批超過1億千瓦風光大基地項目中,吉林“陸上風光三峽”工程已經開工,該工程包括白城、松原兩市全部及四平雙遼市,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將達到3000萬千瓦,新增投資約1850億元。
其中,大名鼎鼎的通榆則位于吉林白城市,目前通榆一地已經實現三一、遠景、東汽、運達四家整機企業入駐。
這些地區除了整機商投資外,還建立起了塔筒、葉片、機艙罩等系列產業鏈企業的整合,彰顯出了這種以區域資源優勢帶動產業集中發展的擇優競爭和產業聚合能力。
第二,從投資區域和方向來看,我國海上風電在“十四五”期間將獲得長足發展。
在2021.1至2022.4月新增的投資基地中,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海上風電工程基地等海上風電相關投資擴產達到了近30個。
值得關注的省份是海南省、山東省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
4月,由中國大唐、東方電氣、中國電建三家央企聯合打造的海南洋浦海上風電產業園開工。該項目主要包括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出口及示范應用,風電、氫能、海洋牧場、綜合能源等高端產業的投資開發,產業園區總投資達48億元;
同樣在4月,山東東營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正式開工。當天有四個重點項目在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集中開工,分別為——投資20億的中國海裝年產120萬千瓦海上風電智能化機組制造項目、投資10億的上海電氣年產160萬千瓦海上風電主機及電機制造項目、投資8.5億的天能海洋重工年產30萬噸海上風電裝備塔筒制造項目,以及東營港廣利港區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及海河聯運碼頭一期和萬噸級航道項目;
2021年10月,由廣西投資集團、防城港市政府、中廣核、明陽智能四方共建的防城港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開工,標志著廣西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正式落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四五”能源和產業發展重點中,全區海上風電規劃裝機容量750萬千瓦,力爭到2025年底建成并網120萬千瓦以上。
不可否定的是,未來我國海上風電將成為高端玩家聚集的產業高地,2020年之前的發展,以及2021年的爆發式增長為我國海上風電產業打下良好的發展基礎,海上風電平價在即,在資源瓜分殆盡之前,盡早布局、技術引領,將是我國風電企業利于不敗之地的首要抉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