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雙碳目標提出,綠色、低碳成為經濟轉型必然趨勢。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政策工具,全國碳市場已進入第二個履約期,全國碳市場的運行帶來哪些社會影響?未來各行業該如何推動減排?面對轉型,巨大資金缺口如何解決?圍繞碳減排相關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新華財經高端訪談聯合“綠色金融60人論壇”即日起推出《高端訪談·‘碳’索未來》系列專訪,共同在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市場功能發揮、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以及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等領域,匯聚智慧“金點子”,貢獻發展新動能。
【本期對話嘉賓】王志軒:中電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華北電力大學新型能源系統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
發電企業第一履約期實現了減排目標
新華財經:電力行業是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重點行業,怎么評價過去一年電力行業在全國碳市場中的表現?
王志軒:在總結、借鑒國際和中國試點碳市場基礎上,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啟動上線交易,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從運行上看,上線交易一年來,全國碳市場運行總體平穩,碳配額的價格在每噸40元到60元間波動,價格穩中有升,期間沒有出現暴漲暴跌的情況。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99.5%,交易量也滿足了企業履約的基本需求,符合碳市場作為減排政策工具的預期。
從企業參與上看,電力行業堅決貫徹國家碳排放控制工作要求,在能源保供、煤價上漲和大面積持續虧損等壓力下,率先參與全國碳市場,中央企業第一個履約周期履約完成率100%,為全國碳市場平穩運行起到重要作用。
從成效上看,全國碳市場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以碳市發現碳價的機制初步發揮作用,企業碳資產意識、碳減排意識以及利用市場手段實現低成本減排的意識已較大提高,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
新華財經:回顧全國碳市場一年來的運行,您認為碳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發電行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王志軒:碳市場作為世界公認的一種低成本減碳機制,我一直支持電力企業參與全國碳市場,一方面這一機制在《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中已予以確認,我國也多次重申推進碳市場的建設,另一方面也有堅實的經濟學和環境學理論基礎,即碳排放的影響與排放源位置無關,一般是以年為時間尺度進行控制,有利于在更大時空范圍內優化技術措施,并且在世界上及中國都有一定的實踐基礎,此外參與碳市場也可以提高電力企業碳減排的戰略布局、技術準備、基礎能力建設等。
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在多方面取得了效果:一是碳減排和碳交易認識顯著增強。全國碳市場從試點探索、基礎建設、模擬運行到正式上線,提高了發電企業尤其是非試點地區的企業對碳市場、碳交易的認識,企業也切身感受到碳市場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意義和影響。
二是發電結構轉型進一步加快。一方面加快企業火電布局調整和結構優化,另一方面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降低單位發電量碳排放強度。
三是碳排放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制度體系建設逐漸完善、數據管理日趨規范。企業認真執行數據質量控制計劃,加強碳排放數據體系化、標準化、信息化管理,目前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企業基本上全部開展了碳實測。
四是為降低減排成本擴大了渠道。首個履約期允許每個企業使用應清繳配額5%的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抵銷配額進行履約,調動了減排企業開發CCER項目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控排企業對CCER的認知和需求,有利于形成降低控排企業履約成本、增加新能源企業效益的雙贏局面。
五是促進技術創新進一步加快。有利于提高企業開展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技術的探索、研發與實踐,在低成本、多途徑碳捕集、封存與利用技術研發、示范與應用方面有新的進展。
協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進高質量發展
新華財經:您怎么看待碳市場和綠電市場對電力行業未來的影響?兩個市場未來會否有一些互動?
王志軒:從實踐看,綠電交易是指以綠色電力產品為標的物的電力中長期交易,用以滿足電力用戶購買、消費綠色電力需求。綠電需要專門的認證,綠電認證主要體現的是《可再生能源法》范疇下的綠色電力,是電力中長期市場體系框架內的一個交易品種,是旨在通過電力市場促新能源消納的一種機制性探索。
綠電本身具有近零碳特征,但并不是說具有這一特征就能得到綠電認證,如水電、核電也具有近零碳特征,因此綠電機制與碳市場機制的直接目標不同,市場機制也不同,與促進綠電使用機制較直接的機制有CCER。
目前,全國碳市場中的抵銷機制允許“重點排放單位每年可以使用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抵銷比例不得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在碳市場上線運行期間已發揮作用,重點排放單位累計使用3200余萬噸CCER進行配額清繳抵銷,成交額超過9億元,不僅降低了重點排放單位履約成本,減輕了企業負擔,還有效發揮了推動能源結構調整、節能和提高能效、生態保護補償等作用。如果綠電能夠認可為CCER,那就與碳市場有了直接聯系,但綠電不能重復認可和重復使用,在兩個市場重復獲利。總之,對綠電交易和碳市場交易的深入推進,還需要進一步系統研究和統籌協調。
當前,電力市場頂層設計不完善、雙軌和多軌過渡特征突出、地區改革差異明顯,這是由于在碳市場甚至碳排放控制制度不完善的初期,電力市場及其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促進低碳發展的任務,當雙碳目標“1+N”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時,需要新舊制度、機制之間的協調。比如,如何通過電力市場傳導低碳電力成本,同時要保障系統可靠性的容量充裕性和靈活性,并防范電價的劇烈波動,以及如何協調好各地區由于電改政策差異,導致不同地區電力用戶對碳成本傳導的實際負擔程度存在差異等。
建議未來統籌協同發揮碳市場、綠電市場及其他相關機制對電力清潔低碳轉型的促進作用。中國電力行業具有自身特點,如電源以火電為主(煤電占絕對比重);煤電整體技術水平先進,但服役時間較短;可再生能源具有隨機性、波動性和間歇性特點,大規模并網對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產生影響;調節型電源比重偏低,需要煤電靈活性改造發揮調峰作用等。面對電力清潔低碳轉型,針對不同電源類型、技術水平、發展階段,需要碳市場、綠電市場、CCER機制等多種機制協同優化,統籌發揮政策合力,但要避免政策交叉和重復監管。同時通過電力市場化改革暢通和優化電力系統各要素和環節,實現電力高質量發展與電力落實“雙碳”目標的多重任務。
煤電短期仍擔重任,碳市場促進能源轉型和新能源發展
新華財經:當前全球化石能源價格高企,尤其是歐洲的能源供應形勢較嚴峻,您如何看待當前的能源短缺預期和碳市場的倒逼效應?
王志軒:這一問題要從長期和短期兩個時間維度來看。從長期看,能源安全包括能源供應充足和能源價格的合理穩定是世界各國能源戰略政策制定方面首先考慮的問題。從各國能源、環境、氣候變化等法律上制定的基本原則看,無一例外是將能源安全作為前提和首要任務。從各國的發展進程看,在以重化工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嚴重的環境問題同時出現,而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環境與發展逐步協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環境優先的考慮。但不論在什么階段,能源安全問題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
影響能源安全的問題往往與自然環境、經濟發展、國際形勢、地緣政治等密切相關,一個國家或地區往往很難完全左右,所以要采取措施、防范黑天鵝或灰犀牛式的重大能源安全風險。
在能源低碳轉型上,就是要堅持做到傳統能源的退出,一定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替代基礎之上。根據變化的形勢對當前的一些能源政策和低碳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是各國通用做法,在當前的能源危機的國際形勢下,一些國家對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措施,甚至短期目標做出的一些必要調整,并不會對低碳發展的戰略方向和長期目標有顯著影響。
從世界范圍看,化石能源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方面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全球能源消費中化石能源占比約83%左右,我國也在83%左右,不同的是我國化石能源中以煤炭主,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的比重約為56%,而發達國家化石能源主要是油氣。
但我國低碳轉型的步伐在加快,以煤電為例,近十年來,煤電發電量比重由約80%下降到60%,其功能定位也開始發生著歷史性轉變,即由電量電力支撐,逐步轉變為以電力支撐和兜底保供為主。
隨著風電、太陽能發電更多接入電網,其發電的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特點使供電特性發生重大變化。為保障可再生能源盡可能利用及電網安全,對靈活性電源的數量和快速調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燃機發電和抽水蓄能是國際上公認的技術成熟、經濟可行、廣泛使用的靈活性電源,但由于國內燃氣價格較高,抽水蓄能過去存在建設步伐慢、電力輔助服務的電價機制不完善等方面困難,裝機占比僅為6%左右,與發達國家靈活性電源占比約為30%到50%的情況有明顯差距。
相比較而言,煤電承擔起靈活性電源的功能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種不得已但具必然性的選擇。當然煤電機組靈活改造會進一步降低機組可帶負荷下限,提高機組快速加載負荷及適應電網智能化發展的能力,但這些能力的提高以降低煤電設備利用率、降低發電效率為代價。
短期內,煤電還要繼續發揮好電力、電量的主體作用,并要積極向靈活性調節功能轉變。而在促進化石能源低碳轉型和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碳市場作為一種市場機制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