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現在的手機充電寶一樣成為大眾化的物品,且儲電能力大幅提升,但不再是充電后僅用于消費,而是可以反哺電網,成為‘系統充電寶’,同樣也能獲得相應的報酬。”這是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對未來新型電力系統的暢想。
近日,國家能源局組織發布《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全面闡述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理念、內涵特征,制定“三步走”發展路徑,并提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總體架構和重點任務。
那么,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將對我國能源安全起到哪些作用?那么和傳統電網相比,新型電力系統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會給企業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圍繞上述問題,財聯社記者也專訪了袁家海教授。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可以解決我國區域能源電力資源分布不平衡的難題”
財聯社:在你看來,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對我國能源安全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袁家海:首先,從長期可持續戰略的角度來看,新型電力系統是以源源不斷的新能源作為未來能源電力供應的主力,來逐步減少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油氣)進口依賴,提升我國能源資源的供應保障能力和凈自給自足水平。
其次,從區域發展角度來看,新型電力系統的分布式就近消納與集中式遠距離輸送并舉的電力開發形式,可以解決我國區域能源電力資源分布不平衡的難題,最大化資源開發利用效率。
最后,從電力系統運行安全的角度來看,新型電力系統的“源網荷儲”協同理念,充分挖掘各類電力資源參與電力系統平衡的功能價值,是應對因電力供需結構轉變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沖擊而加劇的電力短缺問題的關鍵路徑,當前我國多數地區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的常態化電力保供實踐已經表明,供應側資源的保供能力和效率終歸有限,打通供需雙側各環節才是經濟有效的保供措施。
財聯社:那么和傳統電網相比,新型電力系統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袁家海:新型電力系統具備的新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系統靈活性高,以光伏和風電為代表的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逐步升高,為應對不穩定性對電網安全穩定帶來的影響,將形成以新型靈活性資源為主、常規靈活性資源為補充,保障高比例新能源消納的全新局面。
二是源荷界限模糊化,需求側將涌現多種新設施(例如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儲能),具備主動響應能力和雙向互動能力,從而使得用戶參與系統運行成為可能,源-荷的界限更加模糊。
三是電力電量平衡概率化,未來波動性的新能源要提供電力支撐,承擔一部分電網負荷平衡的責任,且需求側資源涌入導致負荷的時空響應特性面臨復雜不確定性,使得電力電量平衡由確定性向概率性思路轉化。
四是智能互聯,未來新型電力系統將充分發揮發揮大電網優勢,強化配電網的微循環效用,挖掘獲取季節差互補、風光水火互調和跨地區、跨領域補償調節等效益,實現各類發電資源充分共享和互為備用。
“新型電力系統本身是一個規模龐大的投資建設項目”
財聯社: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會給企業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
袁家海:新型電力系統的資源結構性轉變會完全打破現有的電力格局,火電發電企業面臨碳排放、市場競爭、技術替代等因素帶來的轉型壓力,新能源企業在平價時代的收益回報面臨更大風險,電網企業面臨更加艱巨的平衡任務,“雙碳”大勢下不同的儲能技術并不明晰自己的戰略窗口期何時到來,終端用電企業參與系統平衡會影響自身的生產節奏,且要考慮市場電價的風險問題。
新型電力系統本身是一個規模龐大的投資建設項目,在能源的開發利用各個環節會催生出新模式、新業態、新需求。傳統煤電企業的機遇在于把握自身定位加快轉型改造,大型高效煤電機組可以采取清潔耦合的轉型方式,與新能源耦合互補、融入清潔能源生產基地、發展成為低碳能源生產綜合體(耦合碳捕集、電制氫等);中等水平的機組可以重點以靈活調節服務為主要業務,幫助消納新能源;其余合規機組可以選擇作為應急備用的安全容量服務機組。
新能源行業要緊跟市場機制,充分了解電力市場、綠電交易、綠證體系、碳市場等關聯機制,尋求收益最大的競爭策略。電網企業作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平臺,要適應源網荷儲新業態的發展,維持電力供需平衡,實現價值突破。儲能企業則需要以技術進步為發展主線,在政策支持的友好環境下,持續提升技術水平、降低利用成本。終端用能企業要開展需求響應和柔性生產,改變用能模式,在市場環境中尋求低電價的用電策略,開源節流。
“儲能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
財聯社:未來的新型電力系統是什么樣的,能否暢想一下?
袁家海:新型電力系統的電能生產過程的清潔低碳化水平很高,小型化的發電設備廣泛普及,“發電站”變得隨處可見,發電的物理重心向用戶側偏移,供電更加的高效便捷。
電網的安全運行更加依賴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快速處理海量的電力數據,平衡方式從目前的大電網按照電壓等級逐級滿足各類型用戶需求的思路,轉變為逐級實現分布式綜合能源系統的自我平衡、分布式綜合能源系統與區域能源系統交互平衡、區域間大能源系統交互平衡。
用戶成為發電與用電一體的“產消者”,智能化、自動化、數據化的操控使得用電更加的便捷和廉價,并且通過能源服務合約、服務授權、自主操作等方式參與電力系統平衡服務、獲取服務報酬。
儲能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現在的手機充電寶一樣成為大眾化的物品,且儲電能力大幅提升,但不再是充電后僅用于消費,而是可以反哺電網,成為“系統充電寶”,同樣也能獲得相應的報酬。
先進的智能化電力終端、通信、控制、運算等技術全面覆蓋新型電力系統的各個環節,快速、準確地收集、處理、發布電力信息和指令,像人體的神經系統那樣精密地維持新型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來源:財聯社 作者:郭松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