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核電在經濟上更具競爭力。”在不久前舉辦的“2017中國核電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表示。
據IAEA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全球在運核電機組447臺,裝機容量3.91億千瓦,分布在30個國家。其中,我國(不包括臺灣地區)商用核電機組36臺(此外還有1臺試驗快堆),排名第四,已建成秦山、田灣、褔清、海南、大亞灣、紅沿河等核電基地。此外,全球在建核電機組58臺,裝機5826萬千瓦,分布在14個國家。據了解,采用第三代技術的核電機組將是近期和中期大規模部署的主力機型。其中,6臺AP1000在中國、美國建設;4臺EPR位于中國、芬蘭和法國;4臺“華龍一號”在中國建設,計劃于2020年投入運行。
經過近40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核電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從引進國外技術、設備,到擁有自主研發生產的成套設備,硬件制造能力世界第一,核電成為高鐵之外又一張國家名片。“一帶一路”的倡議為中國核電發展帶來新機遇,憑借技術優勢、成本優勢、管理優勢、施工優勢、產業鏈優勢以及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國際關系優勢,我國核電“走出去”取得了顯著成果。
葉奇蓁介紹,中國是世界少數幾個核電機組出口國之一,已出口巴基斯坦四臺30萬千瓦機組,其中三臺已投入運行,另一臺正在調試;兩臺百萬千瓦級核電站“華龍一號”在卡拉奇建設。在今年的“一帶一路”北京論壇上,我國與巴基斯坦簽訂了在恰希瑪再建一臺“華龍一號”的合同,與阿根廷簽訂了“華龍一號”三代核電出口合同。此外,我國還與蘇丹簽訂了進行ACP600三代核電合作的協議;國家電投正在南非、土耳其商討建設CAP1400的合作。
在國際核電合作的競標中,中國優勢明顯。葉奇蓁提到,中廣核與法電合作在英國開發核電項目,“華龍一號”是其方案之一。他說:“英國原本跟美國合作,現在找到中國了,因為中國有大量的核電工程,擁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和工業基礎,出口的核電價格較低。”
一直以來,造價和成本都被視作掣肘核電經濟競爭力的關鍵。2016年1月,世界核協會(WNA)發布名為《核電經濟性和項目重組》的報告,明確造價是影響核電經濟性的關鍵因素。中國核建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顧軍在今年7月初的“第二十五屆國際核工程大會”上也指出,核工業界不斷提高安全標準、提升核電管理能力,無形中抬高了設備制造、核電機組建造和運行成本,使核電的市場經濟性面臨越來越艱巨的挑戰。“根據目前新建核電站的經濟性測算,核電正喪失對傳統能源的成本競爭力。”
“為解決成本問題,美國正在想辦法進行現有壓水堆的延壽工作。”葉奇蓁說,“他們把70%左右的核電站進行了延壽,以減緩建新電站的需求。美國人舉例說,新建核電站每度電上網的成本價是5-6美分,而延壽以后的成本價大概是2美分甚至更低。”
對于中國核電的經濟性,葉奇蓁態度樂觀。他表示,我國目前投產的都是二代改進核電機組。二代核電機組規模化建設后,在東南沿海的電價與當地煤電標桿電價相當,有些機組甚至低于標桿電價。“比如,國家發改委規定核電價格不能超過0.43元,而浙江標桿電價約為0.42元,海南等地標桿電價是0.49元。”對于三代核電成本高于二代核電的問題,葉其蓁認為,這是因為三代核電增加了安全設施,提高了安全標準,首批三代機組還較難與煤電競爭。“但隨著規模化建設、模塊化設計和施工、縮短工期,其電價也會下降。”
他還指出,核電站建設的成本除10%-20%是本金以外,其他都是銀行貸款,財務成本占很大的建設成本比重;此外,核電減排效果顯著,若國家出臺碳稅政策,核電就會更具競爭力;而與風電、光電相比,核電也有優勢,它離負荷中心更近,減少了輸電成本,省去了輸電線路建設的麻煩。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核電經濟競爭力,葉奇蓁提出了五點建議:關鍵設備要全面實現國產化;要有創新精神,占領國際技術制高點;重視產品質量,執行嚴格的核電質保體系;要有品牌意識,創名牌,為此設計、工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