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適時推出‘碳稅’。開始向生產環節征收,并逐漸過渡到消費環節。”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近日在行業會議上表示。
李毅中指出,中國在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過程中,應循序漸進,否則容易拉閘限電等問題。此外,還應重視化石能源,加大新一輪找油找氣。
近期煤炭價格連創歷史新高,國家發展改革委正研究對煤炭價格實行干預措施。
峰會期間,李毅中在接受界面新聞獨家采訪時指出,類似今年煤價翻倍上漲的現象從未有過。
“這樣不合理。當市場失靈時,政府的‘手’就要伸出來管,還應該早點管。”李毅中稱。
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不能太急
近年來,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
據李毅中介紹,2012年-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占比年均下降1.3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占比年均增長0.7個百分點;石油產量穩中有升,天然氣產量也有明顯的提高。
中國要在2030年碳排放達峰,屆時非化石能源占比將達到25%,較2020年的15.9%增長9.1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的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比例,由現在的32%提到超過50%;煤炭消費占比約減少10個百分點。
李毅中指出,這是中國必須要達到的目標,但難度很大,“這需要循序漸進,不能太著急,否則會出現類似近期拉閘限電的情況。”
他認為,碳中和不意味著化石能源的絕滅。“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將長期共存,逐步替代。要避免出現因能源短缺影響國計民生。”
他還指出,近期出現的拉閘限電,原因之一是國內節能節電放松了。
“1-9月,全國發電量增長10.9%,GDP同比增長9.8%。由此計算,電力消費彈性系數是1.1,國內多年來歷來電力消費彈性系數約在0.6。”李毅中表示,這說明今年電力彈性系數太高了,用電需要控制住。
電力消費彈性系數是指一段時間內電力消費增長速度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比值,用以評價電力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總體關系。
要加大新一輪找油找氣
“油氣安全事關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李毅中在會上指出。
2020年,中國進口原油5.42億噸,對外依存度為73.5%,較上一年增長了7.3%;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為42%。
李毅中表示,保障油氣供應,應用好兩種市場、兩種資源。
首先,要加強國內油氣資源的規劃和管理。已有的油氣田要集約開發,提高它的采收率;同時,要加大新一輪找油找氣。
2020年,中國原油產量1.95億噸,同比增長了1.6%;天然氣產量192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5%。
在他看來,中國的油氣資源并不貧乏。“不要自己給自己戴上貧油少氣的帽子,我很不贊成這樣提。”李毅中稱,目前中國累計的原油探明率不到40%,天然氣的探明率不到25%。
這主要因為中國地質條件比較苛刻,油氣資源尋找不易,資金和技術投入仍存不足。
“因此,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加大投資,適應中國地質條件復雜苛刻的狀況,去發現更多的油氣田。”李毅中表示。
其次,要保證油氣進口,需加強接卸、運輸、儲藏設備設施。中國現有37座10萬噸以上的油碼頭,有21處LNG接卸站,總計16.2萬公里的石油、成品油和天然氣管線,其中包括中俄、中哈、中緬油氣管線,從而保障了中國從海陸兩個方向進口油氣的安全,今后還應加強和提升。
同時,應走出去發揮技術和工程建設的優勢,和產油國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開發共贏,從而獲得油氣的權益資源。“去年,中國的權益油氣量達到2.1億噸,“十四五”將進一步增加。”李毅中稱。
此外,石油和化工行業也要發展風電、光伏發電電解水生產綠氫,回收工業廢氣中的氫。
石化產業結構仍不夠合理
對于當前石油化工產業結構,李毅中指出,中國煉油和乙烯已有雄厚實力,但石油化工結構仍不夠合理。
“一方面,煉油能力嚴重過剩,仍有有大量在建。另一方面是乙烯能力嚴重不足,建設得不夠。”
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煉油能力達到8.6億噸,加工6.7億噸,產能利用率77.9%。
“根據規劃,到2025年煉油能力將達到10億噸,但屆時的加工量預計為7.3億噸。產能利用率沒有上升還下降了,說明產能嚴重過剩。”李毅中稱。
與此同時,預計2025年乙烯和乙烯制品等年表觀消費量約7150萬噸,生產能力為5734萬噸,將呈現供不應求態勢。
去年,國內成品油凈出口達3348萬噸。“一方面大量進口原油,另一方面大量出口成品油,”李毅中認為,這也不合理,“無論是從減碳減排,還是從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等方面,都需要調整。”
就此,李毅中提出三大建議。首先,審視“十四五”石油化工發展規劃,控制煉油能力增長,加快增加乙烯能力。
其次,優化生產方案,成品油餾分部分轉為乙烯原料,轉為芳烴原料,讓燃料變成原料,實現原料的優質化、輕質化,對現有的煉油化工進行一體化改造,繼續淘汰落后產能。
再次,有序發展“綠氫”,發展氫基煉化和氫基煤化,用綠氫來代替煤,來耦合煤化工。
應適時推出“碳稅”
對于“雙碳”目標實現過程的政策研究方面,李毅中表示,應認真梳理全過程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排放,“不僅要查碳排放,還要查碳足跡,這是更有意義的”。
例如石化行業應負擔的碳排放,應是油氣、勘探、開采、加工、儲運、銷售全產業鏈全過程中消耗的化石能源以及外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相加。
因為電力生產過程也會產生二氧化碳。“平均一度電要伴生565克二氧化碳,一度火電則伴生850克二氧化氮。”李毅中稱,因此,使用的用電量,都需要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并征收碳稅。
同時,要查清所用材料、物料,在制造過程中所包含的二氧化碳量,如煉鋼、有色等。“只有清楚了碳排放和碳足跡,才能落實責任,針對性地減碳減排。”
碳交易與碳稅是借助市場機制實現碳減排目標的兩種重要手段。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正式啟動。
李毅中認為,國家還應適時穩步推出“碳稅”。首先在生產環節增收,并逐漸過渡到消費環節,按照直接和間接的碳排放量去收稅。
李毅中特別強調,希望有關部門在推行碳稅時,不要造成國民經濟的負面影響,要穩步推進;煤炭行業和石油石化行業要顧全大局,要承擔任務。
“若征收碳稅,其他方面則要減稅,盡量不增加總的稅負。”李毅中稱,雙碳政策很復雜,需要多部門協作,通盤考慮。
來源:界面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