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夠搶先建成大規模穩定使用新能源的技術體系,誰就搶占了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先機。”12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在2023清華大學“碳中和經濟”論壇上表示,世界經濟將從能源的資源依賴型,走向能源的技術依賴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論壇方供圖
賀克斌表示,現今世界主要支撐經濟發展的能源是化石能源。但是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分析,支撐全球實現碳中和,以風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資源量是足夠的,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化石能源可能在未來幾百年中耗盡的危機。
他同時表示,現階段化石能源在全球各國的地域分布極不均勻。雖然風光資源在全球的分布也不均勻,但不均勻程度和化石能源不在一個層量級,各國都擁有一定程度的風光資源。
賀克斌認為,世界經濟將從能源的資源依賴型,走向能源的技術依賴型。誰能夠搶先建成大規模穩定使用新能源的技術體系,誰就搶占了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先機。
他說,在碳中和議題上,世界上主要的頭部企業提出的企業的碳中和目標年,很多都早于自己總部所在國的目標年,這是企業感受到未來發展機遇的重要信號。
在賀克斌看來,全球要實現碳中和目標,至少面臨著三方面的挑戰:
一是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未來要走向碳中和,支撐新能源大規模穩定使用的技術量還不夠。
二是新能源產業供應鏈,特別是關鍵材料。世界經濟從對能源的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不代表未來礦產資源變得不重要了。相反,世界經濟對關鍵的礦產資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了。其中,廢棄物的問題值得關注。新能源裝備大概經過二十、三十年的周期就會報廢。既使有足夠的資源,但是如果沒有好的處理廢棄物的技術,這個梗阻點足夠讓體系運轉不起來,或者成長不大。
三是雙碳行動支撐體系。從對能源的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世界上主要的經濟體,都在打自己的組合拳,從氣候目標、法律法規、約束機制、科技支撐,到市場機制、標準體系、公眾參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戰略都在推進,希望通過碳中和拿到下一輪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權。
“如何迅速建立健全我們的碳市場,使它成為促進技術研發、新技術轉移市場的重要正面杠桿、有效杠桿,是我們需要積極推進的。”
賀克斌最后強調,這三個挑戰都是全球性的。如果要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就必須加強國際合作。
2023清華大學“碳中和經濟”論壇由清華大學、中國石化指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和中國經濟出版社共同舉辦。(記者 吳家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