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三季度,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巨大沖擊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有效推動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前三季度國民經濟和能源消費增速均由負轉正, 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長0.9%。電力行業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推進電力企業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為社會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提供堅強電力保障,并堅決落實好階段性降低用電成本政策,降低用戶用電成本,全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前三季度電力消費增速由負轉正,三季度實現中速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消費需求已恢復常態。
一、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力供需情況
(一)電力消費需求情況
前三季度,全社會用電量5.4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一、二、三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分別為-6.5%、3.9%、5.8%,經濟運行穩步復蘇是用電量增速回升的最主要原因。全社會用電量增速變化趨勢,反映出隨著疫情影響逐步減弱以及國家逆周期調控政策逐步落地,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持續取得進展。
一是第一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9.6%,畜牧業和漁業用電量快速增長。前三季度,第一產業用電量63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6%,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別為4.0%、11.9%和11.6%,近年來國家加大農網改造升級力度和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戰等舉措,第一產業用電潛力得到釋放。前三季度,畜牧業、漁業、農業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8.8%、11.2%和5.4%。
二是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0.5%,三季度增速繼續回升。前三季度,第二產業用電量3.60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5%,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別為-8.8%、3.3%、5.8%,復工復產持續推進拉動三季度增速繼續回升。前三季度,制造業用電量增長0.7%,其中,四大高載能行業、其他制造業行業、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制造業用電量增速分別為1.7%、1.3%、1.1%、-4.3%。三季度,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增速上升至10.8%,是當前工業生產中的一大亮點。
三是第三產業用電量同比下降0.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量繼續高速增長。前三季度,第三產業用電量8975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2%。隨著復商復市的持續推進,第三產業用電量增速已逐漸好轉,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別為-8.3%、0.5%、5.9%。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快速發展,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6.5%。
四是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增長6.0%,三季度增速有所回落。前三季度,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849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0%,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別為3.5%、10.6%、5.0%,受7月華東、華北部分省份以及9月華東、南方部分省份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影響,三季度增速有所回落。
五是西部地區用電增速領先,全國有22個省份用電量為正增長。前三季度,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分別為0.4%、-0.4%、4.2%、0.6%。全國共有22個省份用電量為正增長,其中,云南、甘肅、內蒙古、四川、廣西、西藏6個省份增速超過5%。
(二)電力生產供應情況
截至9月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0.9億千瓦,同比增長5.9%。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為5.4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9%。
一是電力投資同比增長20.0%,非化石能源投資快速增長。前三季度,納入行業投資統計體系的主要電力企業合計完成投資5980億元,同比增長20.0%。電源工程建設完成投資3082億元,同比增長51.6%,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投資分別增長138.4%、113.9%、21.0%;電網工程建設完成投資2899億元,同比小幅下降。
二是新增發電裝機容量7224萬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進一步提高。前三季度,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7224萬千瓦,同比增加769萬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4288萬千瓦。截至9月底,全國全口徑水電裝機容量3.7億千瓦、火電12.3億千瓦、核電4989萬千瓦、并網風電2.2億千瓦、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2.2億千瓦。全國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合計8.9億千瓦,占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為42.6%,比上年底提高0.6個百分點。
三是發電量同比增長0.9%,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快速增長。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同比增長0.9%。其中,水電發電量為902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9%,汛期重點流域來水偏豐,7、8、9月水電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6.1%、8.9%、22.8%;火電發電量為3.83萬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3%;核電發電量為27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4%。全口徑并網風電和并網太陽能發電量分別為3330和2001億千瓦時,同比分別增長14.3%和17.1%。
四是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同比降低98小時,核電、風電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同比提高。前三季度,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2758小時,同比降低98小時。其中,水電設備利用小時2894小時,同比降低9小時;火電設備利用小時3047小時,同比降低127小時,其中煤電3119小時,同比降低140小時;核電設備利用小時5521小時,同比提高69小時;并網風電設備利用小時為1549小時,同比提高30小時;太陽能發電設備利用小時1009小時,同比降低1小時。
五是跨區送電量同比增長13.2%。前三季度,全國完成跨區送電量45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2%,其中,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別為6.8%、11.7%、17.0%。全國跨省送電量1135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別為-5.2%、5.9%、9.9%。
六是市場交易電量同比增長16.2%,交易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同比提高。前三季度,全國各電力交易中心累計組織完成市場交易電量2256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2%;其中,全國電力市場中長期電力直接交易電量合計為1767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7%,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為32.6%,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
七是9月底市場電煤價格進入“紅色區間”。根據中國電煤采購價格指數(CECI曹妃甸指數)顯示,前三季度各期5500大卡現貨成交價波動范圍為464-608元/噸,9月底市場電煤價格已超過600元/噸,進入“紅色區間”。
(三)全國電力供需情況
前三季度,經濟運行逐步復蘇,電力供應能力穩步跟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電力保障,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其中,華北、華東、華中、南方區域電力供需總體平衡,東北、西北區域電力供應能力富余。受華東、華北等部分地區7月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影響,全國最高用電負荷低速增長,迎峰度夏期間僅四川、湖南等少數電網采取有序用電措施。
二、全國電力供需形勢預測
(一)四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左右
中央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陸續出臺一系列逆周期調節措施,并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三季度經濟延續穩定復蘇態勢,消費信心逐步提升。從后續形勢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綜合考慮四季度國內外經濟形勢、氣象、電能替代等對全社會用電量的影響,預計四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左右,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2%-3%。
(二)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比重繼續提高
預計全年全國基建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4億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投產9300萬千瓦左右。預計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1.4億千瓦,同比增長6.3%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9.3億千瓦左右、占總裝機容量比重上升至43.7%,比2019年底提高1.7個百分點左右。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比重提高至22.8%、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左右,對電力系統調峰能力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三)全國電力供需保持總體平衡
四季度,預計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局部地區高峰時段電力供應偏緊。分區域看,預計華北、華東區域電力供需總體平衡;東北、西北區域電力供應能力富余,但東北地區電煤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供電供暖保供壓力較大。華中、南方區域部分省份電力供需偏緊,主要是湖南、江西、廣西在用電高峰時段電力供應偏緊,可能需要采取有序用電措施。
三、有關建議
四季度是我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期,也是謀劃“十四五”發展的過渡期,更是電力行業迎峰度冬的關鍵期。電力行業要密切跟蹤宏觀經濟走勢及電力消費形勢,把握天氣、燃料變化趨勢,綜合施策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目標以及人民生活用電需求,為繼續推進“六穩”“六保”任務取得顯著成效做好電力保障,并分階段地有序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遠期目標。結合電力供需形勢和行業發展現狀,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電煤供需協調,切實保障迎峰度冬期間電力熱力供應
四季度電力消費將延續平穩較快增長態勢。據相關部門預測,今冬將形成“拉尼娜”現象,很可能出現大范圍極端低溫天氣,拉動供電供暖需求大幅增加;同時,國外第二波疫情爆發對我國部分行業外貿需求增加,將進一步拉動我國制造業生產上升走勢,加大用電需求,因此電力行業需提前做好迎峰度冬電力供應保障工作,建議:
一是切實落實國家發改委關于東北地區采暖季用煤保障工作要求,化解東北時段性電煤供應緊張問題。加快推動產能釋放,依法依規增加有效供給;抓好中長期合同的簽約履約,督促蒙東等地區應急保障煤礦履行好中長期合同,切實讓中長期合同保障煤炭穩定供應的政策落到實處;加大區外調入保障,適度增加進口煤配額指標,發揮重要的補充作用;引導市場電煤價格回歸“綠色區間”。二是做好用電高峰時的有序用電預案。部分燃料供應將可能偏緊的地區,根據用電需求較快增長以及可能出現的極端低溫天氣情況,提前做好有序用電預案,確保電網平穩運行和電力安全供應。三是提高可再生能源預測準確度。由于系統中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介入,以及電力電子元器件的增多,導致電網抗干擾性降低,應提高可再生能源預測準確度,在推動新能源消納的同時保障電網穩定運行。四是根據《關于〈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財建〔2020〕426號)中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結算規則,加快發放拖欠的新能源補貼,減緩新能源發電企業運營壓力;針對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部分火電企業存在資金接續困難的風險,建議有關部門加大虧損治理、處僵治困等專項工作的指導和政策支持,切實提高電力供應保障能力。
(二)不斷完善電力市場交易機制,推進電力中長期合約簽訂及現貨市場建設
當前,我國電力現貨交易試點地區已經開展長周期現貨市場結算試運行,運行期間市場取得寶貴經驗的同時,也暴露出市場規則不完善、調度模式轉變、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平衡資金額較大及價格信號誤導等深層次問題。為加快建立完善完備的中長期及現貨市場,建議:
一是統籌解決中長期交易與現貨交易的銜接。充分考慮市場主體與電網運行情況,堅持公平競爭的原則對中長期電力交易曲線進行分解,推動可再生能源參與市場交易;同時,盡快出臺相關措施,指導各地區做好2021年電力中長期合約簽訂工作,更好發揮中長期交易“壓艙石”作用,形成中長期交易和現貨交易價格良性互動。二是加快健全市場信息披露制度,加強用戶歷史分時電量數據公開,及時準確發布相關信息,幫助市場主體進行合理報價。三是妥善處理新能源進入市場的方式,完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機制建設,保障好可再生能源的全額消納。四是盡快研究和建立容量成本補償等輔助服務機制,允許火電機組有回收固定成本的合法渠道,促進火電企業有序轉型。
(三)加強電力規劃引領,進一步加快推動清潔低碳電力結構轉型
要實現我國對國際社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鄭重承諾,“十四五”是制定分階段目標和具體實施路徑的關鍵期。電力行業作為碳減排的主要領域,加快調整和推動電源結構向清潔低碳轉型的目標更為明晰,同時要推動以電為中心的能源體系的構建。建議:
一是綜合考慮各類資源條件、發電經濟性、系統調節能力、電網接入消納能力,合理確定全國和各省區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消納責任權重,推動“十四五”規劃期內非化石能源快速有序發展。二是加快建設適合大規模新能源并網、多樣化新型電力設備接入的多元高彈性智能電網,研究大容量儲能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并針對電化學等儲能裝置出臺容量電價,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裕度。三是加強體制、政策和市場等多方面協同,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和成本補償機制,推動煤電靈活性改造,推動煤電定位向輔助性和調節性電源轉換。四是源網荷儲的互動將加速推動配網成為綜合能源服務平臺的載體、及電網各環節互動的橋梁,建議重視配網設計規劃,加大電網投資向配網傾斜的力度,同時,進一步推動綜合能源服務發展,創新服務模式,擴展服務鏈條,持續提升全社會電氣化水平。
注釋:
四大高載能行業包括: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4個行業。
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包括:醫藥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9個行業。
消費品制造業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及精制茶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業、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12個行業。
其他制造行業為制造業用電分類的31個行業中,除四大高載能行業、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消費品行業之外的其他行業,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其他制造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6個行業。
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0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個省;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省(市、自治區);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個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