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儲能正呈快速多元化發展趨勢。與此同時,成本與商業模式問題依然困擾行業。新能源配儲能“經濟賬”應該怎么算?記者近期對此展開調查。
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以及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需求使得儲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等業內專家介紹,當風電、光伏發電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占比在15%到25%之間時,就會對電網安全性和穩定性帶來較大沖擊;占比在25%到50%之間,對電網解決高比例新能源消納能力和穩定性都將帶來更多挑戰,需要配置儲能以應對電源端和負荷端的隨機變化。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6502萬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7%;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52萬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量的31.8%。
隨著需求快速增長,儲能發展也步入“快車道”。記者調查了解到,許多新能源企業“我要配儲”的意愿尚有待加強,成本仍是企業的主要顧慮,相對于經濟性較好的抽水蓄能,目前這一問題在新型儲能領域表現更明顯。
“這就好比家里算賬,總要有‘進項’和‘出項’。對于很多新能源企業來說,配儲面臨的問題是只有‘出項’,沒有‘進項’,儲能現階段只是作為一個成本項存在。”湖北億緯動力有限公司副總裁陳翔坦言。
而近兩年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讓這個“出項”的成本不斷上行。“儲能各技術路線不同,成本也不一樣,受電芯及原材料上漲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電化學儲能系統成本上行至每瓦時1.6元到1.9元,儲能電池及系統企業毛利率普遍大幅下滑。”劉勇說。
陳翔認為,要算好儲能的“經濟賬”,應該從新型電力系統的角度去綜合考慮,計算儲能帶動新能源項目落地并網給企業及電力系統帶來的綠色價值。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降低儲能系統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
“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儲能商業模式主要依靠峰谷電價差獲利。其他商業模式仍在積極探索中,多是在區域性地方示范項目運行中依托容量電價和現貨市場獲取一定盈利空間。”劉勇說,要真正實現儲能商業模式的突破,還需要在并網與調度、電價、虛擬電廠、共享儲能和獨立儲能運營等方面進一步探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