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傳統能源,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普遍存在間歇性、波動性問題,需要儲能配套來平滑和穩定電力系統運行。
國家能源局的統計顯示,2022年,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870萬千瓦,平均儲能時長約2.1小時,比2021年底增長110%以上。
隨著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持續提升,儲能在未來電力系統中將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在《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屆時,新型儲能將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因此,“儲能”成為今年兩會的熱詞,多位政協委員及人大代表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601868.SH)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認為,當前新型儲能在電力系統應用的穩定商業模式還未完全形成。因此他建議,加大力度支持企業探索新型儲能在支撐新能源基地規模化外送、緩解電力供應壓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等應用場景中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深度挖掘新型儲能融合協同價值。
宋海良同時建議,對企業探索共享儲能商業模式給予適當政策傾斜。做好儲能參與各類市場的統籌設計,實現有效銜接,引導獨立儲能運營商形成多元化的成本疏導和盈利途徑。
首先,光伏產業和儲能行業天然是攜手并進、相互成就的關系。
“光伏的發展需要依靠儲能攜手向前進,不可獨行。”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高級副總裁、儲能科技總經理張光春向第一財經表示,目前光伏行業自身的發電成本已經達到了平價上網的水平,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是如此。但是電網的承受力有限,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依靠儲能技術,儲能的主力軍是電化學儲能,也就是今天大家提到的鋰離子電化學儲能。
張光春進一步表示,我們今天看到儲能領域的發展就像光伏行業十五年前的場景,但是我認為儲能的發展速度會比十五年前光伏產業的發展速度快,這背后既有資本市場對行業的重視也有技術的支持。“儲能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平衡的情況,我們現在產業、產品、市場、政策都有了,但是都需要完善。希望再過幾年,加上儲能(成本)后,光伏發電的成本仍然能夠低于傳統能源的發電成本。”
但是,眼下儲能產業的發展仍有痛點亟待解決,比如目前國內風光項目強制配儲能的情況。
“跟光伏一樣,儲能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CSIQ.US)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瞿曉鏵3月8日在第六屆阿特斯三八光儲技術論壇上公開表示,目前國內風光項目強制配儲能,好像拉郎配,增加成本,但沒有對應收入。配套儲能不受重視,普遍配而不用,去年我國風光項目所配儲能的利用率是6.1%。這樣一來,配置低,性能差的儲能設備反而有機會中標,劣幣驅良幣,成為行業發展隱患。
瞿曉鏵進一步強調,不過好消息是,政府開始關注國內儲能市場的狀況,并將在近期出臺政策,使國內儲能市場回歸可持續發展的正途。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688819.SH)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天任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在調研時發現,目前儲能產業主要面臨的一大問題是配置不夠均衡。目前在建及建成的儲能項目中,發電側的分布式儲能項目多,電網側、用電側的共享儲能項目少。”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截至2022年末,全國累計批復的儲能項目中,95%以上是發電側儲能項目。
因此,張天任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新型儲能政策機制,盡快出臺用戶側儲能接入、驗收管理實施細則,破除“隔墻售電”玻璃墻,降低或取消中大型儲能項目的基本容量電費,支持儲能項目以獨立市場主體身份參與電力市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