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型儲能產業蓬勃發展,各地紛紛加大布局。
廣東日前成立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推動在建項目盡快投產達產;山東今年將新增12個新型儲能項目,進一步推動儲能領域發展;江蘇計劃到2027年,新型儲能項目規模達到500萬千瓦……新型儲能產業為何能獲得多地青睞?其價值何在?產業如何實現更好發展?
搶灘萬億元級市場
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輸出電力為主要形式的儲能技術,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包括新型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機械儲能等。
相比傳統儲能,新型儲能環境適應性更強,能夠靈活部署于各類應用場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電化學儲能項目,建設周期僅需3個月至6個月。新型儲能通過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深度融合,可成為電、熱、冷、氣、氫等多個能源子系統耦合轉換的樞紐。
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已投運項目數量達850個,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已投運的新型儲能累計裝機量20GW,其中,2022年裝機量13.1GW,今年上半年裝機量6.9GW。
興儲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劉繼茂表示,2022年,全球新增投運電力儲能項目裝機規模30.7GW,同比增長98%。預計2025年全球電化學儲能市場有望超過100GWh,而2030年有望累積達到250GWh。“按新能源風電、光伏10%配儲的比例計算,全球儲能市場將達到萬億元級別,其中以新型儲能賽道為主。”劉繼茂說。
“預計今年新型儲能新增裝機量將達到15GW至20GW,超過過去10年裝機量總和。”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委員陳海生表示。
運營需多因素支撐
在北京市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山姆會員店公共停車場內,記者看到了投入使用的光儲充一體化項目。該項目利用停車棚頂空間鋪設光伏發電板,形成了車棚光伏充電站系統,再通過停車場附近的5G數字化智能箱式變電站等設備,進行儲能、放電,為停車場的充電樁提供能源支持。這既減少了大功率充電樁對電網的沖擊,又通過數字化技術節約了電力運行成本。
東高科技首席主題研究員尹鵬飛表示,上述項目是新型儲能的一個典型應用。新型儲能類似于大型充電寶,在風電、光伏高功率發電時或用電低谷時進行充電,在風、光資源間歇性減弱或者用電高峰時釋放電量,既能平滑不穩定的發電功率,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也能配合常規火電、核電等電源側,輔助電力系統調峰調頻,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同時,也可以有效降低大功率設備短時間密集用電帶來的電網沖擊。
如今,無人化、數字化正成為新型儲能項目的標配。記者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的23#相變儲能式能源站現場看到,電站已實現無人值守,運轉全部依靠內部系統自行完成。
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氫能等新能源產業技術的快速滲透應用,數字化服務變得非常迫切,包括天氣的精準預測、電能狀態、安全預警、能源管理以及數字化出行服務等一系列高效且智能化的配置、協同、互聯,都需要數字經濟賦能,對于需要同步協調發電端、用電端等多個方向的新型儲能產業,數字化更是必不可少。
新型儲能項目如何維持長期運營?除了上述技術支撐外,還需要保證盈利。東盟與東亞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諺斐認為,目前新型儲能項目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5種:一是電力系統調峰,峰谷價差套利;二是電力系統低谷提供負載服務;三是調頻調壓等電力系統輔助服務;四是可再生能源電站配套,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五是利用低谷期電力,提供技術轉化為其他能源產品。
難點尚待破解
隨著新型儲能項目的快速推進落地,一些問題也逐步顯露出來。例如新型儲能項目面臨電價政策不完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導致已建成的儲能設施充放電成本較高、利用效率低等。
記者在位于北京市馬駒橋區域的桑德產業園內看到,曾經擺放智能微網儲能系統設備的地點現在已空空如也。園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設備幾年前裝好后使用過一段時間,是光儲充一體化項目,但由于在此充電的新能源車數量很少,導致設備本身使用效率不高,目前設備已被搬走。
據悉,該項目此前規劃總規模具備2MWp光伏、2MWh儲能、20臺充電樁等綜合服務能力,共分為兩期建設,結合桑德總部基地用電情況及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方案設計,實現用戶側光儲充微電網的商業模式。
對此,李諺斐表示,目前部分新型儲能項目在落地使用過程中,主要存在技術成熟度不足、系統和運營成本較高、市場參與度低等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產業政策、企業經營和技術研發三方面共同努力:一是政策層面在設計電力市場時,對新型儲能特別是數字化、一體化項目的價值給予充分體現;二是需要對新型儲能不同技術路線給予適當的支持;三是相關企業要結合市場需要,深入研發推動產業技術迭代升級,同時,企業之間要加強技術交流合作,共同推進產業發展。”李諺斐說。
尹鵬飛認為,新型儲能項目的市場價值需要通過電力市場在不同時點、節點的價格差異來體現,因此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首先要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為新型電力系統下各類靈活性資源營造更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和更精確的價格信號。
另外,還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強化、細化政策要領,加強政策實施的連貫性、持續性,在整體布局上仍需通盤謀劃。同時,充分發揮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的主渠道作用,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錨定新技術裝備的驗證、試錯環節,加大對小試中試基地、產業孵化平臺的支持力度,形成先支持再發展再淘汰的市場化產業機制。
“目前新型儲能的獨立市場地位正在逐步確定,這是新型電力系統向縱深發展的需要。隨著獨立市場地位的確立,儲能服務主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積極性、靈活性都會得到很大提升和改善,新型儲能的細分產業很可能會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為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保駕護航。”祁海珅說。
來源:證券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