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包括上海儲能展、世界儲能大會等多個儲能相關論壇、展覽密集登場,告別無序擴張、壓縮低端產能成為當下行業的主要呼聲。
11月8日,正在珠海舉辦的2023能源電子產業發展大會上,“內卷”成為業內討論的熱詞,特別是在儲能招標報價一再打破底線的背景下,行業正彌漫著緊張情緒。甚至有企業負責人斷言,大批儲能企業明年將消失,“強烈呼吁行業同仁理性競爭”。
即便如此,尋求新的市場機會仍然是業內共識,面向分布式場景的工商業儲能、戶儲被普遍看好,業內認為分布式儲能將復制此前分布式光伏裝機超過集中式裝機的路徑。此外,在各地新建大量產業園等背景下,配電側儲能的機遇也被看好。
企業面臨生存考驗
近年來,儲能投融資異常火熱,但也造成資本助推下的魚龍混雜;一項統計顯示,過去一年新成立的儲能相關企業超過3萬家,現有儲能相關企業超過4萬家,大量企業涌入儲能賽道,繼而造成嚴重的同質化競爭與行業內卷。
從近期行業招標情況看,儲能系統報價已下探至0.66元/Wh甚至更低,雖然這一報價并未中標,但業內普遍認為,這一價格水平下整個產業鏈都無法盈利,這種狀態也不具有持續性。
無錫先導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燕清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前儲能電芯集采價格在0.3~0.5元/Wh,儲能系統為1元/Wh,已經觸及極大部分儲能電池企業的底線。“我們認為,這樣的競爭格局一部分原因是歐洲、北美市場因能源、經濟投資環境變化而出現庫存積壓和波動,更重要的原因是儲能市場出現了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無序擴張的問題。”
在本次會議期間,多位儲能企業負責人表示,行業剛準備迎來蓬勃發展,卻不料第一輪洗牌已經開始,從業者首先要思考企業如何活下去。“明年會有一大批儲能企業消失,我們強烈呼吁行業同仁理性競爭,價格不要卷得太厲害,這對整個行業都是不利的。”
在天合儲能戰略管理與投資部儲能業務總監李秉文看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儲能市場之一,出現當前窘境的最大癥結在于機制,特別是國內儲能商業模式、電價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其中包括國家層面宏觀規劃有待進一步完善,標準體系不健全;備案和并網管理流程不明確不規范,建設和調度運行不銜接不協調;電網側缺乏理清計價機制,補償機制缺乏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削峰填谷是用戶側儲能目前最典型應用場景之一,但盈利方式較為單一。
對于儲能企業而言,若想在這輪洗牌后繼續留在牌桌上,毫無疑問需要在技術方面尋求突破。李秉文提到了幾點情況,分別是儲能電芯的長壽命、低成本以及規模化。王燕清也提到,企業應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當所有企業都在做儲能的時候,高端差異化才是贏得客戶的保障,低端無成本優勢、無技術優勢的電池是沒有未來的。”
從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角度而言,李秉文建議,當前背景下,儲能企業可以更多的考慮抱團出海,搶占海外市場,“海外基礎電價是國內的2~3倍以上,給儲能留出了足夠盈利空間,此外,海外現貨交易市場比較完善,儲能峰谷電價差較大,建設儲能電站的收益率也較高。”
“我們海外業務不錯,80%的儲能業務都來自于海外,海外市場更看重全生命周期綜合度電成本。”拓展海外市場的建議也獲得陽光電源戰略大客戶解決方案總監尹保明的積極回應。
安全標準亟待補位
除了行業過剩問題以外,如何在技術、標準等方面提升儲能安全性及可靠性也是業內熱議的話題。
“從終端客戶與集成商的角度來看,安全性問題從來都是關注的重點。同時,傳統電力系統加速向新型電力系統轉換,電力系統發電側的電力電子化速度加劇,對新型儲能系統的慣量支撐性要求更高。”在廈門科華數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鄭阿軍看來,儲能系統各環節存在“盲人摸象”的問題,單一維度安全并不等于系統安全。
他舉例,目前標準規范嚴重滯后于產業發展,系統級安全風險考慮不夠,系統各部件關注自身安全標準,各自為戰,單維度考慮缺失系統安全思維。此外,集成環節多,問題定位主體不明確,多因素綜合形成問題黑盒子。
事實上,本次大會發布的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報告中也提出,要提升新型儲能安全水平. 重點發展電池本質安全控制、故障診斷和預警、高效滅火、儲能電站整體安全性設計等關鍵技術;加快完善新型儲能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儲能電站安全監管平臺, 加強行業統籌和規范管理。
談及新型電力系統面臨的挑戰,鄭阿軍認為,新能源輸出具有隨機性和波動性,電力系統剛性弱,在需求高峰期對電力系統平衡及資源充足性存在挑戰,大量分布式電力電子裝備給電力系統帶來低慣量挑戰,導致電網可靠性與穩定性降低,繼續通過儲能加大對電網的支撐。
目前,主要的儲能方式包括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以及電化學儲能等,其中,鋰電池儲能在新型儲能中占比超過90%,但鋰電池的安全性也一直是隱患之一,為此,業內正在研發多種路線的電化學儲能技術。
北京海博思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劍輝表示,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其中,安全是儲能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固態電池從本質上解決液態磷酸鐵鋰電池的安全風險, 目前,半固態電池已具備產業化條件。
張劍輝認為,大規模儲能系統集成需要全面的核心技術融合, 保障系統的高安全、長壽命、低成本、高可靠;大數據智能化分析技術, 將成為助力儲能大規模發展的關鍵技術, 該技術的發展需要儲能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的打通。在儲能規模化商業應用方面,他提到,共享儲能市場交易機制助力行業快速發展, 大規模儲能電站建設推廣,儲能系統多種核心技術融合為重要基礎;同時,固態電池示范應用效果良好, 安全性能為突出優勢。
“長時儲能技術存在較大缺口,是儲能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天壽提到,電化學流體電池易模塊化、時長靈活、安全、無地理限制,適合于長時、大規模儲能,突破其技術瓶頸就將迎來爆發期,是搶抓儲能產業機會的關鍵。
據趙天壽透露,液流電池不同于鋰電池,沒有爆炸和燃燒的可能性,安全性高且功率易拓展、壽命有優勢,目前的瓶頸在于成本與能量密度。“我們的主要精力放在全礬液流電池上,也是最接近商業初期應用的,我們的思路也非常清晰,主要是通過提高電流密度來提高電堆功率密度,降低電堆成本,從而使整體成本進一步降低。”他說。
分布式儲能前景看好
2022年是儲能市場發展元年,業內普遍預測2023年后儲能裝機將進入爆發期;與此同時,美國ITC補貼、歐洲補貼以及中國強制性配儲等政策紛紛出臺。一項預測數據顯示,2023~2030年儲能新增裝機復合增長率超過27%,到2030年,全球儲能市場需求將超過900GWh。
然而,當行業面臨產能過剩帶來的“內卷”,對市場前景的預判也越來越理性。“儲能特別是大儲在過去兩年都是翻倍增長,今年又將實現翻倍增長,但是到了明年,會不會繼續翻倍增長存在巨大的疑問,未來可能不會再有這么快的增速,為什么?一方面,整個市場需求沒有那么強勢,另一方面成本還是太高,不能充分滿足行業需求。”一位儲能企業負責人說道。
在當前背景下,尋求新的市場機會已成業內共識,除了面向集中式電站的大儲,面向工商業與戶用場景的工商業儲能、戶儲被普遍看好,業內認為分布式儲能將復制此前分布式光伏裝機超過集中式光伏裝機的路徑。
當然,這一判斷要成為現實還有一些難題要解決,多位儲能企業負責人都談到了工商業儲能現有的障礙。其中,李秉文表示,企業主安裝工商業儲能后,對其而言,能夠實際獲得的收益分成還是較為有限,需要整個行業進一步降本,提高產品安全性和經濟性。
保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曾傳龍持有類似觀點,他談到,今年可能是工商業儲能發展的元年,但看到機會的同時還應看到挑戰。
一方面,跟工商業主推廣儲能更加類似于2C模式。另一方面,對于工商業企業主而言,通過能源管理模式投建儲能電站,分享到的收益絕對額還比較少,即便是一些高耗能的鋼鐵、化工企業投建用戶側儲能,也更多是受到政策引導的影響,當前還處在示范階段。
關于戶儲,李秉文提到,戶儲過去兩年也呈爆發式增長。特別是在海外,能源危機催化了戶儲發展, 需求前景向好;屋頂光伏系統的用戶會選擇加裝儲能, 戶用光儲配比呈上升趨勢。
不過,他也提示,歐美日澳是目前戶用儲能的主要市場,銷售受本土品牌因素影響,安裝商環節有強烈地域屬性。此外,今年歐洲戶儲市場遇冷,大量庫存積壓,出貨量受較大影響,市場競爭加劇,,毛利率下降進入紅海。“全球市場集中度高, 前六名廠商占比超65%,國內戶用儲能企業有明顯外向出口特征, 頭部企業較多,可著力開辟美國、南非、東南亞等市場。”
李秉文認為,可關注配電側儲能機遇,并提到三點觀察:一是分布式光伏裝機大幅增長, 且裝在配電和用電上, 對原有電網產生較大挑戰,隨著光伏整縣推進, 整縣配儲是趨勢;二是大量新建產業園建設需要上新的配電網,園區要能滿足大量電動汽車的使用,光儲充一體化的零碳智慧園區是大趨勢;三是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在智慧城市、分布式能源等領域誕生了大量的應用需求,對用電設備提出了“應用升級靈活便捷”的發展需求。(證券時報記者 劉燦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