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23年底,中國市場上已經投運的電力儲能項目裝機量已達到86.5GW,同比增長45%。整個2023年,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為21.5GW/46.6GWh,功率和能量規模同比增長均超150%,相比于2022年的裝機量,2023年首次突破20GW,并高于2022年的三倍不止。之所以儲能裝機量會直線高漲,是因為各類政策的扶持。
2023年,我國前后共發布了653項直接和間接有關于儲能方面的政策,其中國家層面的政策就有60項,這之中山東、廣東、浙江和江蘇發布的政策數量相對較多。其中就有關于容量補償機制的政策,很多地區發布了補償機制政策,通過容量租賃、容量調峰市場、容量補償電價等方式對新型儲能的容量成本進行補償。
由此可見,2023年是中國儲能發展波瀾壯闊的一年,但也是跌宕起伏的一年。
雖然各地出臺了容量補償機制,但有些地區的補償力度不是偏小就是補償周期短,從長期來看難以維持穩定收益。另一方面,電芯產能快速增長,從而導致產品庫存增加,遠超于目前市場的需求量,供需不平衡加劇矛盾化;儲能電池價格全面下跌,完全超出了預期的低價;儲能市場的火熱,讓很多企業擠破腦袋進入新能源行業,儲能市場出現了激烈的“廝殺”情況,數量高漲,但龍頭企業還是那些。
從當前的局勢來看,儲能行業的競爭尤為激烈,如果想要持續高漲發展,那么,走出海外市場是必然的結果,因為儲能不僅在國內市場火熱,在國外市場更是火爆。
中國的儲能行業技術領先、成本有優勢、產業鏈相對完整,以至于在全球都有絕對的優勢。但想要走出海外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找到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出海形式,一共有三種出海形式,分別是與國外系統集成商合作,出口電池、PCS等設備;第二種是出口儲能系統;最后一種是尋求海外建廠機會,可以為本地化提供更好的服務。
當然,走進國外市場也不是你想就能的。當前在國際上,儲能市場出現了“貿易保護”“產品本地化要求”等現象,美國、歐盟通過《通脹削減法案》、“碳關稅”等政策設定了貿易壁壘和政策壁壘,搶占電池材料、電池產品等方面的國際標準話語權,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儲能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影響我國儲能企業走入海外市場。
以上便是儲能行業的現狀,當前儲能市場還未被充分挖掘,未來還將有更大的發展,但照目前現狀來看,儲能賽道必然是擁擠的,希望新市場能被早早挖掘,當新能源全面進入電力交易市場后,將會激活更大的儲能需求,從這一點看,國內的儲能市場暴漲的空間很大,未來很有可能實現新一輪的反轉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