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光伏大場站的不斷發展,如何讓光伏的儲能成本進一步下降再次引起行業熱議。
圖為光儲高壓先進技術發布儀式現場 陽光電源/供圖
連續8年全球儲能系統出貨量中國企業第一的陽光電源即將掀起光儲行業新一輪變革。近日,隨著光伏大場站的不斷發展,如何讓光伏的儲能成本進一步下降再次引起行業熱議。
作為清潔能源的核心力量之一,光伏發電憑借其清潔安全及資源豐富等優勢,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當前,我國光伏產業全面保持全球領導地位,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3.92萬億元,增長2.9%,占出口總值的58.6%。其中,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表示,從全球發展趨勢看,光伏行業仍將保持高速發展。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至三倍,已形成共識。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將增至2022年的三倍,達到11000吉瓦以上。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將從2022年的1055吉瓦增加到2030年的5457吉瓦。
王勃華同時指出,在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當前行業發展也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挑戰。“例如,光伏消納問題嚴重,并廣泛蔓延至分布式光伏領域,沒有并網接入容量的問題正在越來越多的地區顯現;非理性投資與破產現象頻發,并由此引發低價中標價格內卷等行業問題仍然困擾著行業發展。”
其中,消納問題可以依靠新型儲能解決,新型儲能的發展也促進了新能源開發消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陶冶表示,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配建儲能裝機規模約1236萬千瓦,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甘肅等新能源發展較快的省區。“新型儲能的發展提高了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水平,獨立儲能、共享儲能裝機規模達1539萬千瓦,占比呈上升趨勢,山東、湖南、寧夏等系統調節需求較大的省區。此外,廣東、浙江等省工商業用戶儲能迅速發展,助力服務用戶靈活高效用能。”
“從增量上來看,根據行業分析機構預測,今年全球光伏年新增量將超過500吉瓦,儲能年新增裝機量將超過700吉瓦時。在此大趨勢下,我們認為光儲其實正在加速走向主力能源。”陽光電源光儲集團副總裁李晗表示,與此同時,單場站的容量也在逐步的攀升。“前幾年最大的場站還只有幾百兆瓦,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很多單場站的容量達到吉瓦級,在中東的很多電站甚至已經超過兩吉瓦。“要想讓光伏和儲能真正成為主力能源,還需進一步降低成本。根據彭博預測,到2030年光伏的度電成本將有望降低到0.20元以下,儲能的度電成本將有望達到0.35元。要想在大場站趨勢下進一步降低用電成本,持續提高經濟性,光靠現有產品的規模化效應遠遠不夠,還需一系列創新的解決方案來加速這一進程。”
3月21日,陽光電源光儲高壓2000伏系統技術在安徽合肥舉辦的“PAT2024愛光伏一生一世”先進技術研討會上成功發布。李晗表示,從系統級創新來看,提高串接數量、提升系統電壓勢在必行。“相比行業當前使用的1500伏系統,2000伏光伏系統CAPEX可節省0.04元/瓦,OPEX節省0.0125元/瓦,系統效率提升0.5%—1%,全生命周期投資節省165億元/100吉瓦。儲能系統CAPEX節省0.045元/瓦,OPEX節省0.075元/瓦,系統效率提升0.4%—0.7%,全生命周期投資節省120億元/100吉瓦時。”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華能陜西聯合陽光電源打造的全球首套2000伏高壓系統已在陜西榆林穩定運行至今,高壓技術也進一步緩解了光伏用地緊張。“2000伏技術發布前,我們聯合華能陜西共同打造了全球首套的2000伏高壓系統,并且在陜西榆林成功并網發電,投運了陽光電源最新研發的直流2000伏的高壓逆變器,目前已穩定運行8個月。相比1500伏系統,在占地面積上大概節約了3.6%。當前整個光伏用地緊缺,而新建光伏裝機占比還需進一步提高,因此,對于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光伏發電站,提高其能量密度,讓一塊地上光伏板所發的電越多,項目建設將越劃算。”李晗說。
不過,2000伏系統雖可顯著提升效益,但規模化應用仍面臨標準、技術、供應鏈三大挑戰。華能陜西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宋戈表示,當前行業環境對于推廣2000伏系統仍存在一定的挑戰。“2000伏高壓技術的推廣,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市場機制和國家政策協同推動。在適用各種復雜場景以后,實現規模化發展,還需要兩到三年時間。”
據了解,過去幾年,陽光電源從硬件、軟件和系統三個層面展開研發,已攻克2000伏高壓系統關鍵技術,陽光電源依托嚴苛的硬件標準、極致的架構設計和智能算法,借助 AI 技術為硬件賦能,以算法實現對硬件的精準控制,使整個系統在安全性、高效性和智能化方面都有顯著提升,正在聯合行業積極推動標準的制定,同時攜手上下游,共同定義和設計產品元器件、系統部件,不斷完善2000伏光儲系統產業鏈。
文丨中國能源報記者 林水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