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蔚來在港股“二次上市”,開盤價為160港元/股。截至當日收盤,報收158.90港元/股,成了造車新勢力中第三只上市首日即破發的股票。去年小鵬汽車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不到半小時,跌破165港元/股的發行價。媒體形容,造車新勢力三強,都在港股“二次上市”時遭遇到了破發的囧境,難免尷尬。
乘聯會數據顯示,2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為27.2萬輛,同比增長180.5%,繼續維持強勢,與傳統燃油車表現形成強烈反差。國內零售整體滲透率為21.8%,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41.9%。對比2021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市場滲透率為14.8%。
由此可以判斷兩點:一是新能源車的滲透率依然不斷提升,背后是市場和民眾的需求帶動的,在危機四伏的石油供給狀況下,電車趨勢似乎不可逆轉了;二是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已經成為一支最重要的力量,無論是比亞迪、廣汽埃安,還是蔚來、小鵬、理想以及第二陣營的其他品牌,都在這個跑道上狂飆。至于上市破發了,這個只能說是前期市場預期過大、如今回歸相對理性判斷的結果。并不能說明是泡沫過大、市場悲觀、資金要回撤了。
但是要說新能源車沒有困擾,也不完全對。根據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新能源汽車補貼將會在今年年底正式全部退出。這下,確實是讓車廠和車商大為緊張的。
今天的新能源車已經和幾年前單純靠補貼養起來的情形不一樣了。如今還能夠在市場上存活發展的新能源車,基本都是打拼出來而不是輸血養大的。但是有補貼和沒補貼,對民眾內心依然會產生微妙的變化。一個是可能會搶著時機在今年趕緊買,形成空前的購買熱潮,第二個卻可能導致明年的迅速下滑。如果今年透支了明年的消費,這是所有車廠都不愿意看到的“悲慘”狀況。
兩會期間,廣汽董事長曾慶洪的建議,可能就代表了很多車企的美好愿望。他建議延緩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一至兩年、簡化前期補貼領取手續、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建議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政策進行戰略方向調整,以達到“提振消費、鼓勵建設”的目的;確保補貼完全停止后,市場有效、持續發展。
可見,新能源車要獲得持續的發展,單純是市場端的買買買是不足夠的,國家層面需要繼續支持、規劃和建設,比如充電站繼續擴大規模,不能因為沒有補貼就停下來。至于供給側也需要繼續為造好車進行更多的研發,包括電池、芯片、半導體、軟件。只有共同發力協作,新能源車才可能避免泡沫,構筑強大的社會支持體系,并在將來成為城市交通的主流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