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矗立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的扇葉直徑146米的風電機組,日均發電約2.45萬度,經666公里長的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簡稱“張北柔直”工程)輸送至北京后,可供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完成本屆冬奧會期間的全部造雪量,相當于在一個標準籃球場堆出28米高的雪。
北京冬奧會秉持“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2月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指出,綠色辦奧,就要堅持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冬奧會打下美麗中國底色。
來自張北的風電,點亮冬奧的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1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介紹,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所有場館都將采用綠電來供應。據測算,到2022年冬殘奧會結束時,冬奧會場館預計共消耗綠電約4億度,可減少標煤燃燒12.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
綠電看得見
每一度綠電可溯源、可查證
永定河畔,164米長的滑雪賽道宛如一條白絲帶,飄揚于4座70米高的冷卻塔旁。這里是在原首鋼發電廠舊址上拔地而起的首鋼滑雪大跳臺,2月7日起陸續進行單板滑雪大跳臺和自由式滑雪大跳臺項目角逐,產生4枚金牌。
首鋼滑雪大跳臺電力保障團隊開展設備巡視。
開賽前夕,11臺大功率造雪機馬力全開,一道道氣柱噴薄而出,凝結成朵朵雪花,飄落在銀裝素裹的賽道上。
1.15萬立方米,這是首鋼滑雪大跳臺冬奧會期間的總造雪量。“造雪約耗電2萬度,賽時維護和補雪保養約耗電10萬度。這些電力100%由綠色電能供應,放在過去,意味著要燒32噸以上的標準煤。”國網北京電力石景山供電公司經理張慶說。
不只首鋼滑雪大跳臺,北京冬奧會賽事期間,3個賽區26個場館全部使用綠色電能。“國家電網建設完成了冬奧電力運行保障指揮中心,將賽區的供電可靠性提高到99.999%,這是歷屆冬奧會最高標準,并在奧運會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全部場館100%綠色供電。”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1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秘書長彭華崗介紹。
步入國家電網公司冬奧電力保障服務中心,北京冬奧電力運行保障指揮平臺大屏幕上,一張五顏六色的地圖標注著各個冬奧場館、換流站、場館間線路等重要點位的信息。這座在原首鋼焦化廠舊址上建成的“智慧大腦”,可實現對北京、張家口兩地三賽區各場館電力運行的實時監測與統一調控。
“指揮平臺可延伸至場館末端電源‘最后一厘米’,24小時守護著冬奧場館電力設備,時刻感知設備運行狀態和內外部環境,指導場館電力團隊開展巡視值守和應急處置。”國網北京電力公司冬奧辦副主任代貴生說。同時,國網北京電力也實現了冬奧綠電全環節數據存證,讓每一度綠電可溯源、可查證,為北京冬奧會100%使用綠電提供可信證明。
綠電送得上
冬奧綠電交易成交電量7.55億度
車行張家口,草原上風車林立、槳葉勁舞。
目之所及,風電塔筒上涂裝有北京冬奧會徽和奧運五環元素,這里正是北京冬奧的綠電源頭之一。在張北縣大河鎮米家溝村風電場,多能互補風電項目副經理楊永生正帶領技術團隊進行設備維護,保障冬奧綠電供應。
張北風力發電機組
“風輪扇葉直徑146米,凌空旋轉一圈的掃風面積超過1.67萬平方米,相當于2.3個標準足球場。”楊永生說,這樣一臺風電機組滿負荷運行時,扇葉每旋轉一圈產生4.8度綠電,日均發電量約為2.45萬度。
張北縣距張家口市區45公里,與市區的最大海拔落差在1000米以上,高低間形成的懸殊溫差導致空氣強對流,使之成為蒙古高原冷空氣進入華北平原的主要氣流通道。目前,張家口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2347萬千瓦,較2015年增長約1300萬千瓦。
2019年6月,北京冬奧組委發布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提出,“通過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消納和適用于北京冬奧會的跨區域綠電交易機制,以及儲能系統、電力電子設備多能互補等,保障場館常規電力消費需求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一度綠電,能點亮頒獎廣場主舞臺22秒,能讓廚師在冬奧村“全電廚房”制作兩份菜品……在這背后,北京、張家口兩地攜手探索市場化的綠電供應機制,確保冬奧場館及附屬設施建設期、測試賽期、正賽期足額綠電供應。2019年6月以來,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已累計組織開展8批次冬奧綠電交易,成交電量7.55億度。
綠電供得穩
抽水蓄能,低谷過剩電能轉為高峰優質電能
鐵塔依山而立,銀線穿越林海,一臺無人機掠過輸電線路,進行高空智能巡檢作業。
國網北京電力設備部副主任閆春江說,為保障冬奧供電,國網北京電力全面部署無人機巡檢,電力巡檢效率提升8倍多,減少現場作業人員半數以上。
河北豐寧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
“山連山,溝套溝,沿線氣候復雜多變,施工條件惡劣。”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冬奧辦副主任雷為民說,“張北柔直”工程70%的線路地處丘陵和山地,高寒、大風天氣較多。從2018年2月開工建設至2020年6月正式投產,工程人員用兩年多時間攻克了新能源大規模并網消納領域的12項世界難題,年輸送綠電140億度。
“風光出張北,綠電送北京,送得上更要供得穩。”雷為民說,風電的瓶頸之一是風的不確定性,電能本身無法大量儲存。用電高峰時可能寂靜無風,風起云涌時或又恰逢用電低谷,如何削峰填谷?抽水蓄能電站給出了把風能轉化為水勢的解決方案。
在毗鄰北京的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依山就勢筑起的豐寧抽水蓄能電站矗立于巍巍峰谷間,高低落差逾400米,將上下兩座庫容都超過4800萬立方米的水庫連通在一起,于2021年12月30日投產發電。
“簡而言之,就是‘閑時備著忙時用’。”豐寧機電安裝標項目負責人彭兵說,用電低谷時段,電站利用無法消耗的剩余電能從下水庫抽水至上水庫,把電能轉換成水的勢能儲存起來。用電高峰時段,再利用400多米的海拔落差,從上水庫開閘放水至下水庫發電。一抽一放間,把低谷時的過剩電能轉為高峰時的優質電能。“總裝機容量360萬千瓦,相當于為北京冬奧會裝配了一塊超級‘充電寶’。”彭兵說。
(人民日報2022年2月10日14版刊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