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創新和創業相連一體、共生共存。近年來,全國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催生了眾多市場新生力量,提升了創新效率,已成為助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重要支撐,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作為首批國家創新型示范企業和能源行業首個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創業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縱深推進雙創的決策部署,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雙創工作融入企業發展全局,全力推進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厚植創新創業沃土,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助推“一體四翼”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六穩”“六保”大局、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作出了國網貢獻。
搭平臺,建生態
在強化科研攻關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展現新作為
雙創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是促進融通創新、助力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
公司上下以構建各類融通創新平臺載體為抓手,堅持“四個面向”,積極探索實踐新型舉國體制下的運行機制,打造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生態。
今年4月22日,國家電網聯合企業、高校、社會組織,發起成立了國內首個新型電力系統技術創新聯盟,打造了我國能源電力行業首個跨專業、跨領域協同創新平臺。聯盟成立后,影響力日益提升,充分發揮平臺、橋梁、紐帶作用,制定并實施《新型電力系統重大技術聯合創新框架》;舉辦新能源主動支撐技術專題研討會,在大型風光基地、統一電力市場建設、高比例新能源消納等方面開展了多項務實合作。目前,聯盟成員單位擴充至52家,聯盟成員簽訂新型電力系統科技攻關行動計劃責任狀,聯合申報1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達成了32項前瞻性技術合作意向,推動一系列創新示范項目和重大工程建設,拉動研發及產業投入超1000億元,在服務保供電、促轉型、推創新、助發展、穩經濟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公司在京津冀、長三角、西北等區域布局6個省級雙創示范中心,先后成立4600多個創新工作室,建設國網智慧能源雙創科技園;連續舉辦六屆青年創新創意大賽,共吸引14萬名青年創客、1.7萬支青創團隊參與;“雙越之星”線上平臺匯聚創客超2.7萬人、創新成果超1.1萬項,為產學研用協同聯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提供保障……
通過以雙創推動融通創新,公司更好發揮大企業出題者、攻關者和組織平臺作用,以需求為引領、應用為導向、工程為依托,實施科技創新“大兵團”聯合作戰。
聚焦重大關鍵技術,公司牽頭組織30多位院士、3000多名科研人員、11家權威機構共同調研論證特高壓輸電技術,聯合國內主要電力科研單位和9所高校共同研究設計,500多家企業、10多萬人共同推進工程建設,200多家設備廠商共同研制關鍵設備。目前,公司累計投運30項特高壓工程,有力促進了“西電東送、北電南供”蓬勃發展。
聚焦前沿引領技術,公司在海外設立研究院和研究中心,成立由跨行業、多領域兩院院士組成的科技咨詢委員會,深入研判科技創新態勢,為電力科技創新提供支撐,把關指導重大科技項目和科研攻關方向。
聚焦基礎理論研究,公司主動對接國家科技重大需求,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設立科研基金,吸引社會優勢科研力量共同開展基礎研究。“十三五”以來,公司共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72項。
在2021年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第三方評估中,公司獲評企業類第一名。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保供和轉型,公司雙創工作將持續走深走實,深度聚合全社會創新創業資源,為加快打造新型電力系統原創技術策源地、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供強大支撐。
優機制、育人才
在深化科研改革打通制約創新創業堵點上實現新突破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雙創“開花結果”離不開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公司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大力推進科研單位“去行政化”,優化完善科研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領導職務、專家人才、職員職級三條通道并行互通機制,形成既各行其道又相互貫通的生動局面。
打破藩籬“活”起來。公司大力推行“揭榜掛帥”、項目總師、容錯糾錯三項科技攻關機制,推行“賽馬制”“預算成本制”,建立學術聘任、津補貼、創新科研支持三項人才激勵制度,在直屬科研單位全面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激發了廣大職工特別是科研人員的創新潛能。
當前,承擔公司首批“揭榜掛帥制”項目的中國電科院仿真科研團隊正在開展新能源場站和分布式發電集群精細建模、大電網全電磁暫態高效仿真等關鍵技術攻關。依托國家電網超算仿真平臺,團隊累計完成數百萬次模擬分析,支撐了大規模新能源發電電力經青豫直流、張北柔直工程等重點工程輸送。團隊負責人張星說:“我們要做先行者,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大電網運行控制提供精準高效的仿真分析手段。”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優化科技創新機制的同時,公司牢固樹立人才第一資源理念,將改革重點瞄準人這一關鍵因素,健全完善專家人才制度體系,創新建立中國電科院院士和公司首席專家制度并完成首次評選。
1月13日,在公司第四屆職工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暨2022年工作會議上,首批中國電科院院士和首席專家評選結果公布。時任中國電科院副總工程師兼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王偉勝,南瑞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鄭玉平,國網湖南電力防災減災中心主任陸佳政3人當選中國電科院院士,另有35人當選公司首席專家。公司號召中國電科院院士和首席專家帶領廣大科研人員潛心鉆研、攻堅克難,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激勵各級各類人才立足崗位、創新創造,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為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提供堅強人才保障。
為高端人才“搭臺子”,加快培養一批在高精尖領域能“一錘定音”的大專家;為技能人才“鋪路子”,加快培養一批技能精湛、素質優良的大工匠;為青年人才“架梯子”,讓青年科研人員“扛大旗”“挑大梁”……公司大力實施高端人才引領、電力工匠塑造、青年人才托舉三大工程,努力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梯隊,促進人才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目前,公司擁有兩院院士7人、國家級專家人才38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41人,組建71支重點領域科技攻關團隊。2021年,公司7位專家獲“IEC 1906獎”,獲獎專家數量在國內企業位居首位。
隨著雙創在優化科研體制機制、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持續增強,更多創新成果推廣應用,更多發明專利獲得認證,更多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為實現“一體四翼”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穩就業、惠民生
在服務“六穩”“六保”大局中彰顯央企責任擔當
穩就業事關廣大家庭生計,是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關鍵支撐。為穩住就業大盤,公司一攬子政策措施相繼落地,著力保住市場主體穩住就業崗位。
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公司近期發布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力服務扎實穩住經濟的八項舉措,提出全力促進穩崗就業,服務保障民生,2022年將提供就業崗位超過4萬個。
聚焦重點群體就業,加大高校畢業生招聘力度,深挖供電服務等主業用工潛力;針對困難人員開展就業援助;向革命老區實施專項招聘計劃傾斜;加大對未就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拓展新能源、大數據等新興市場化業務用工需求……公司積極履行責任、彰顯擔當,以實際行動服務穩崗擴就業。公司推廣應用“電e金服”金融服務平臺,累計幫助9萬家中小企業獲得低成本融資887億元,彰顯了中央企業保就業保市場主體的責任擔當。
當前,創業帶動就業已成為擴展就業空間的關鍵一招。
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示范行動 力促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的通知》,組織212個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分別開展社會服務領域雙創帶動就業、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校企行”等專項行動。企業、高校示范基地結對,組織創業團隊“揭榜”企業需求,舉辦創業就業“校企行”活動,組織創業導師輔導學生創業就業……新形勢下,創業帶動就業具有強大的乘數效應,一個成功的創業項目往往能吸引帶動大批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
一年一度就業季,浙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公眾號發布了這樣一則信息:“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浙江大學·綠色技術元空間”現面向浙江大學在校生創新創業項目及畢業三年內校友創新創業項目開放申報,提供新型電力系統、綠色技術等方面的產業孵化資源等。國網浙江電力與浙江大學聯合推動創新創業項目發展,實現創業帶動就業。
在福建,國網福建電力與多家省內知名高校結對,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定向選拔培養碩士研究生,推動71名研究生進入學校研究生工作站,并參與公司60多個科技項目的研究工作。目前,已有55名碩士研究生進入公司系統工作,在國家電網公司這個舞臺成長成才,實現職業夢想。
在推動“校企行”專項行動中,公司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5家“雙一流”大學分別成立聯合研發機構,打造體系化、任務型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聯合體。公司帶動引領高校示范基地、行業知名高校開展聯合攻關項目350余項,有力推動了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
眼下,一批批創新成果在公司雙創示范基地與高校創新創業團隊的合作中成功孵化,一個個大學畢業生通過“校企行”專項行動走上工作崗位開始職業生涯。通過扶持高質量創新創業項目,公司不僅持續服務促創業、穩就業,也帶動更多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成為吸納高校畢業生的“強磁場”,為莘莘學子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公司通過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創業帶動就業示范行動向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發展,盤活了創新創業的“人才活水”。
點滴活水匯入江海,創新創業浪潮促進了觀念更新、制度創新和生產經營管理方式的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了磅礴力量。國家電網公司將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進一步增強雙創示范基地在推創新、保供電、促轉型、穩就業等方面的服務能力和帶動作用,讓創新活力充分涌流,讓創業激情競相迸發,為服務“六穩”“六保”大局、建設能源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