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在浙江金華供電公司10千伏東塘AS55線帶電立桿作業現場,帶電作業人員何小乓穿戴新一代智能穿戴裝備更換老舊熔絲具及引線,消除線路隱患,保障迎峰度夏期間可靠供電。金華供電公司帶電作業中心配網技術專職徐勇說:“經測量,穿著降溫服后作業人員體表溫度可維持在28至33攝氏度,較以往工作時的體表溫度降低了10至12攝氏度。”他所穿戴的新一代智能穿戴裝備歷時5年研發,于今年年初開始量產應用。
為了緩解帶電作業人員在高溫環境中工作的不適,更好地保障帶電作業人員安全,2017年,來自金華供電公司帶電作業中心、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電工新材料研究所防護材料室、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漢分院高電壓研究所帶電作業室的16名技術骨干組成了帶電作業防護技術提升項目組。他們結合帶電作業場景、作業人員需求和供電可靠性提升的需求,圍繞帶電作業用降溫新材料、降溫服裝結構設計、復雜電磁環境下的無線通信技術、人體關鍵體征監測及評估裝置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目前,相關技術成果已在浙江多地應用。
三大模塊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
7月23日,在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雙創中心成果展示大廳,金華供電公司互聯網辦公室副主任方玉群向參觀人員介紹帶電“戰甲”:“長期以來,輸配電線路帶電作業人員普遍反映屏蔽服、絕緣服內溫度過高,且無線通信手段缺失,自身安全和工作效率都受到一定影響。具備降溫模塊、體征監測模塊和通信模塊的新一代智能穿戴裝備解決了這些問題。”
為了研發出可應用于帶電作業的成熟、適用產品,聯研院電工新材料研究所防護材料室主任聶京凱帶領5名技術骨干,綜合考慮降溫時效、舒適性和安全性要求,以“高潛熱、無泄漏、可循環使用”為原則,制備出聚乙烯醇基固-固相變蓄冷材料。他們還對防護服的親膚層、蓄冷層和隔冷層開展了多次設計、試驗和驗證。2019年5月,降溫模塊研發成功。當年12月,體征監測模塊和通信模塊也經歷了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理論研究、實驗室測試和仿真模擬分析,以及依據現場應用反饋開展的優化,最終研制成功。自此,第一代帶電“戰甲”誕生。
隨后,帶電“戰甲”還配備了無人機、地面終端等智能輔助設備,實現了等電位作業人員、地面負責人、后方指揮人員多端數據互聯,為復雜電場中的工作人員提供“無時無刻不連接”的技術支撐,解決了帶電作業人員“單兵”作戰缺乏充分安全保障的問題。
帶電“戰甲”落地應用迭代升級
“帶電‘戰甲’的通信模塊,讓我和塔上等電位作業人員的溝通順暢多了,我們再也不用扯著嗓子喊或者比手勢溝通了。”6月6日,金華供電公司帶電作業中心帶電一班班長鄭宏偉在500千伏永溪5866線帶電作業地面現場對安全稽查人員說,“帶電‘戰甲’還配備了體征監測模塊。我可以隨時監測高空作業人員的體溫、心率、血壓、血氧信息,從而更有針對性地下達指令。”
2020年9月,第一代智能穿戴裝備首次在金華1000千伏安蘭Ⅰ線帶電作業現場試點應用。經過兩個小時的作業,現場試用人員反饋了降溫服續航時間和降溫效果不理想、通話裝置脫落后難恢復等問題。地面工作負責人也反映,體征數據測量結果與人員狀態對應關系不夠明晰。對此,項目組針對人員熱舒適性改善、強電磁環境溝通、體征參數監控等方面,開展了多次方案論證和試驗驗證。經歷了5次迭代升級后,今年3月,可量產的帶電作業智能穿戴裝備研發成功。
目前,帶電“戰甲”中的各模塊已通過電力工業電氣設備質量檢驗測試中心和國家電力器材產品安全性能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認證,其屏蔽效率和運行安全性、降溫效果、強電磁環境下有效通信能力等性能,均滿足輸配電帶電作業需求,且各項性能穩定。50余套帶電“戰甲”已經在1000千伏安蘭線、±800千伏賓金線以及多條配電線路的帶電作業中應用百余次。
拓寬產品應用場景明確推廣方向
8月2日,在先進輸電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輸電用電工材料試驗平臺上,聯研院電工新材料研究所防護材料室研發工程師侯東采用熱成像儀測試不同面料降溫服的降溫效果。“為了進一步提升降溫服的續航能力,聯研院正在結合現場試用反饋情況改進降溫服的隔冷層。我們還提出研發適配不同領域需求的親膚層,以降低降溫服的開發成本。”侯東說。
為了推進新一代智能穿戴裝備在不同作業場景的應用,7月份,金華供電公司根據輸電、配電以及其他作業情況推出了訂制化方案:針對輸電線路,推薦在高溫天氣下配備降溫、體征監測和通信模塊,在非高溫天氣下配備體征監測和通信模塊;針對配電線路,推薦在高溫天氣下配備降溫和體征監測模塊;針對高溫時的戶外執勤工作(如巡線、人工蹲守等),推薦配備降溫和體征監測模塊,或只配備降溫模塊。
“配置原則具有靈活性,現場人員可根據實際情況自由搭配。”金華供電公司帶電作業中心技術室主任祝強說。
8月9日,帶電作業防護技術提升項目組已向國網浙江電力雙創中心遞交了成果轉化商業計劃書,提出了初步商業模式,明確了推廣方向和生產計劃,為帶電“戰甲”大范圍應用做好準備。
項目組還將繼續發揮技術優勢,結合實際應用反饋情況和帶電作業發展需求,進一步提升各模塊設計研發能力,支撐產品迭代升級和訂制化,同時為用戶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并推動帶電“戰甲”在各電壓等級帶電作業場景以及消防、化工等其他領域的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