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南昌—長沙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該工程是“十四五”時期我國開工建設的首項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創造了特高壓工程10個月建成投運的新紀錄。
近年來,作為沿長江和中部地區的重要省份,湘贛兩省用電量持續增長,需要大量區外電力。加強電網互聯互通、促進電力互濟互保是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南昌—長沙工程的投運,進一步加強了華中電網和湘贛兩省網架結構,對于提升湘贛電網接受外電能力和安全穩定水平,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推動能源轉型升級,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地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電網互聯互濟 助力湘贛兩地經濟社會發展
湖南與江西山水相連、血脈相通、人文相近。發展潛力的增加、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湖南與江西電力需求持續增長,也對電力可靠供應提出更高要求。但因一次能源相對匱乏、能源對外依存度高,兩地面臨著供電趨緊的現實。
南昌—長沙工程投運前,湖南有鄂湘三回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和祁韶(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江西有三回500千伏線路與湖北聯網,還有今夏投運的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
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具有輸送距離遠、能源損耗低等優點,但卻只能點對點定向輸送電能。在電力供應緊張時,因為跨省跨區通道少,主網省間電力交換能力不足,湖南和江西在度夏、度冬部分用電高峰期出現電力缺口。
這就需要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了——它像高速公路,讓車輛既能快速到達目的地,中途也有出口可以隨時停車。特高壓交直流輸電工程配合使用、相互補充,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雅中—江西工程送端連接雅礱江中游水電基地和四川電網,受端連接江西負荷中心和華中電網,四川豐沛的水能轉化為強勁電力,沿著銀線翻山跨河,直奔華中大地。
作為雅中—江西工程的配套工程和華中“日”字型環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昌—長沙工程促進江西、湖南電網形成2回特高壓聯網格局,保障了雅中—江西工程滿功率運行,增強了酒泉—湖南工程、雅中—江西工程受端電網的電壓支撐能力,為省間500千伏網絡優化創造條件,提高湖南、江西電網供電能力350萬千瓦以上(相當于整個長沙市最大用電負荷的45%),對保證今冬明春湘贛兩省電力安全可靠供應、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有重要作用。
南昌—長沙工程還進一步強化了江西與湖南之間的電網聯絡,實現西北風電、光伏發電與西南水電互濟。江西通過雅中—江西工程受入的來自四川的清潔能源,由南昌—長沙工程送到湖南。而江西電網也因南昌—長沙工程與甘肅新能源外送通道連接,可以用上從前專送湖南的風電和光伏發電。
6月底,一輛從湖南韶山到江西井岡山的紅色鐵路專列,將相距350千米的偉人故里和革命搖籃緊密聯系在一起。半年后,起自江西南昌市進賢縣、落點在湖南長沙市長沙縣的這條特高壓工程,則讓瀟湘大地和贛江平原的電網互聯互濟。
千里沃野,廣袤天地,特高壓骨干網架大范圍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持續發揮,清潔能源消納范圍不斷擴大。依靠堅強的特高壓通道,來自甘肅、四川等地的清潔電能匯聚到一起,為湘贛兩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克服重重困難 高質量完成施工任務
南昌—長沙工程線路長2×341千米,途經地區有沼澤、山嶺,跨越鐵路、高速公路、河流、礦區、水源保護區等,沿線地形條件復雜。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質量,是建設者們面對的頭道考題。
為了找到突破口,施工項目部廣泛學習先進典型經驗,推進機械化施工,提升作業效率。
工程線路9標段全地形、全過程采用機械化施工,山地特高壓基礎廣泛使用電建鉆機。這在全國是首次。
開工前,負責施工技術的總工程師陳明偉制訂了全過程機械化施工方案。基礎施工階段挖孔基礎100%采用電建鉆機成孔,100%采用吊車整體吊裝鋼筋籠,大幅減少深基坑坑內作業,避免三級及以上施工風險。在組塔階段,建設者推廣應用落地式抱桿及移動式起重機組立鐵塔,提高機具設備的穩定性,同時借助旋挖鉆機、可視化自動垂直及回位系統開展流水作業,確保施工安全。國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線路業主項目部工作人員吳武清介紹:“在鋼管塔組立階段,我們采用落地單平臂智能平衡力矩桿。同時,為了避免人為誤操作引發安全風險,提升施工效率,我們用視頻全方位監控塔材就位和施工人員作業情況。”
南昌變電站所在地土質易吸水,如遇雨水浸泡,大型設備進場施工會受到較大影響。施工項目部反復研究,多次改進工序,從設計源頭優化施工方案,先設計出主排水管和過道路段施工圖,趕在雨季前完成了主排水管和道路施工,還購置了移動可收縮式防雨作業棚。因為預防措施得當,站內排水順暢,即便在梅雨期以及強降雨時段,現場也能持續施工。
技術裝備升級 精益求精打造特高壓建設樣本
除了不畏艱難搞建設,南昌—長沙工程建設者還堅持在技術上創新。
長沙變電站安裝的1000千伏氣體絕緣全封閉組合電器(GIS)設備是目前國內電壓等級最高的開關設備,體積、重量較常規設備都大不少,技術要求嚴、安裝風險高。
百萬級——這是GIS設備安裝現場的粉塵顆粒度控制標準。要在塵灰飛揚的工地上實現這一標準,難度可想而知。
長沙變電站工程參建人員打破固有思路,造出帶軌道的可移動式廠房。“既然戶外粉塵無法控制,我們就將施工的區域改到室內。”湖南送變電工程公司、工程電氣一次施工負責人方志強說。他們以阻塵、抑塵、降塵、除塵、控塵“五級防塵”措施確保GIS設備安裝環境達到要求,同時嚴格把控人員進入廠房的流程。該設備安裝區域的所有作業人員必須身著干凈的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和頭套,更換干凈的工作鞋或戴鞋套,經風淋間吹淋后才能進入移動式裝配車間。“每天開展安裝工作前,我們要檢查車間密封情況并啟動車間環境控制設備。1個小時后,作業人員再用專業儀器測量車間內部環境,確認檢測結果達到安裝要求后才能開展GIS設備的清理、檢查和裝配工作。”方志強說。
工程建設者們將精益求精理念融入施工各環節。
在南昌、長沙兩座變電站施工現場,工程現場項目部以標準化管理手冊為綱,實施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精益管理,協調管理人、機、料、法、環五個生產要素。在電氣安裝建設高峰期,現場全面應用高空作業升降車,避免作業面交叉產生的不安全因素。“我們在現場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安全防御系統,通過實時在線的智慧管控手段保障現場安全。人員從進場到離場,電氣設備材料從進場到安裝,以及現場的機械化作業,我們都能實時監控。”南昌變電站業主項目部項目副經理(常務)羅本壁說。在長沙變電站,土建B包項目部在基建全過程綜合數字化管理平臺的基礎上搭建了“智慧工地”平臺,全天候監控工程現場情況,依托該平臺發現并消除了環水保、安全質量管控等方面的隱患。
目前,國家電網共建成“15交13直”特高壓工程,累計送電超過2萬億千瓦時。當前正值迎峰度冬關鍵期,包括南昌—長沙特高壓工程在內的特高壓工程正在保障湘贛兩地清潔能源消納、電力安全可靠供應等方面發揮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