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鐵路國內段外部供電項目西雙版納段建設現場。 王宇 龍麗瓊 攝
西雙版納森林覆蓋率81%,普洱71.18%,玉溪60.74%,三地各級自然保護區(qū)眾多。在中老鐵路國內段外部供電項目的建設中,處理好與這些“原住民”——動植物的關系成為題中之義。
“避免植被破壞,少驚擾動物。我們從規(guī)劃開始,通過技術、移栽等多措并舉減少土地占用,保護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于中老鐵路國內段外部供電項目建設的方方面面。”云南電網公司基建部副總經理楊永昆說道。
與樹“商量”著打造和諧共生的優(yōu)質工程
曼景緬村的樹保住了。村寨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普文鎮(zhèn)稱桿河村,一望無邊的火龍果樹和咖啡、甘蔗等大片農作物把整個村子煨得蓊蓊郁郁。
如許多典型的傣族寨子,曼景緬村村民一個重要活動點是趕擺場,也是潑水節(jié)的固定場地。趕擺場旁邊是一棵高山榕樹,樹和村子一樣古老,村民敬這棵樹如同一位長者。
不僅是西雙版納,玉溪、普洱的許多村寨都有這樣古老的樹木,當地人尊稱為“神樹”。熟知地情的工程建設者一般在設計規(guī)劃時就會繞開所有這樣的樹木,尊重當地風俗。工程與當地人、樹、動物和諧共生。
但是,曼景緬村的樹太特殊了。鐵塔原定位置離古樹900米左右,因工程其他審批手續(xù)遲遲沒完成,曼景緬村的工期也延緩了。等工人準備進場時才發(fā)現,原本要建塔的地方變成了魚塘,古樹所在位置變成了最佳選擇。如何才能尋求最優(yōu)解?
“古樹和趕擺場緊挨著,現在一邊成了魚塘,另一邊沒多遠是條河,塔總不能建到河里。塔基位都是原來設計好的,動一桿塔,它前后的塔都會受影響。如果挪得太遠,就得上下兩桿塔一起挪位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中老鐵路國內段外部供電項目西雙版納六標段經理方志東解釋道。
經過反復演算,項目方選擇在離古樹三四百米的位置建塔,與趕擺場正對著,挨著河更近。“現代工程技術可以保證這樣施工。”就這樣,塔沒有鳩占鵲巢,而是成了古樹、趕擺場的新鄰居。
與樹的“商量”,是小事也是大事。景洪市勐龍鎮(zhèn)曼散村村支書巖罕說:“我們村里也有古樹,樹上有蘭花、苔蘚,有飛著的小鳥,地上能看到掉落的螞蜂巢。幾百年來,它的氣根發(fā)散出來的家族樹會讓你知道一棵樹也可以是一個森林。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動它。”
西雙版納供電局副局長趙體斌認為,如果單純將一棵樹看作一棵樹,那或許只是沒有感情的他物。當地人認為,每一片土壤、每一棵樹都在經歷生發(fā)與逝去,村莊也就有了歷史。當建設者也用這樣的眼光打量一棵樹時,環(huán)保便已經不再僅僅是工程要合法合規(guī)的一種維度,而是一種水到渠成。
中老鐵路國內段外部供電項目整體線路679.8千米,鐵塔1587基,一半以上線路都要在山林里走。“在這種避不開的時候,我們肯定要和樹、當地環(huán)境‘商量’著來,懷著這樣的心,必然能找出很多辦法,做出來的工程也會是溫暖人心的優(yōu)質工程。”云南電網公司基建部主網科高級經理趙曉春說。
竭盡全力呵護土地保護生態(tài)
5月21日,玉溪市元江特大橋對面的山丘上,50多米高的鐵塔筆直地“長”在坡度60度的芒果地里。玉溪供電局規(guī)劃建設管理中心(質監(jiān)分站)第一業(yè)主項目部高級質量工程師何偉分享了一個分辨鐵塔建設年份的小竅門。“從無人機的視角可以看到以前的鐵塔像一個‘矮壯胖子’,矮是真矮,胖是因為它占地面積大,就像地里種莊稼,它們獨占一壟。現在全是‘塔秀于林’,把占地面積轉化為高度。樹高20米,我們的塔高49米,占地面積大幅縮減,把對林地的影響降到最低。”
西雙版納、普洱、玉溪三地林地眾多,均有多個各級自然保護區(qū)。對于工程項目建設來說,施工必須確保在保護環(huán)境的前提下進行,因此項目建設中電網公司往往選擇繞開生態(tài)紅線,選擇遠距離規(guī)劃建設。
但是在西雙版納,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由地域上互不相連的勐養(yǎng)、勐侖、勐臘、尚勇、曼稿5個子保護區(qū)組成。由西向東分別坐落在勐海、景洪、勐臘二縣一市。保護區(qū)東西向,中老鐵路南北向,供電項目無論怎樣都繞不開保護區(qū)。
自然保護區(qū)按照功能劃分為核心區(qū)、緩沖區(qū)和實驗區(qū),核心區(qū)是區(qū)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tài)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緩沖區(qū)只準從事科研活動;實驗區(qū)可開展旅游活動。
“只能從實驗區(qū)過,必須把影響降到最小。”西雙版納供電局邀請第三方單位,聯(lián)合專家學者出具了線路工程對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報告。報告團隊自2018年8月開始五次前往現場開展調查,對景觀、群落(棲息地)、種群/物種等多方面進行考察,最終認為工程建設對自然植被覆蓋率降低有限,沒有造成生物群落分割,更不會導致某種景觀類型或生物群落在影響評價區(qū)或者保護區(qū)內消失等。玉溪段同樣如是。大家在工程建設中嚴格按照報告出具的建議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包括對樹木進行移栽等。
此外,云南電網公司采用了多種舉措減少工程對生態(tài)的影響。其中,塔基定位選擇GPS復測定位,不再是人帶著測距儀來回跑,減少對通道樹木的干擾。架線及附件安裝時,采取張力放線的方式進行。在林區(qū)作業(yè)時盡量不砍伐線路通道,并使用牽張機進行緊線。在密林區(qū)和峽谷區(qū)使用大型無人機放線的方法,先用大型無人機牽引輕質抗拉性較強的牽引線沿設計線路布設,再使用牽張機緊線,讓牽引線拉動導、地線安裝至既定位置,在牽引過程中能減少導、地線與地面及植被的接觸面積,減少生態(tài)損失。
鐵塔比以前變得更高,從以前的三四十米到現在的60—80米不等,減少了對周邊植物的破壞,保留了動物的遷徙通道。高低腿鐵塔也得到廣泛應用,占用更少土地,減少擾動土石方及水土流失。在不方便建設施工便道的區(qū)域,均通過馬幫、人力上山,且邀請護林員同行。工程建設完畢的同時,按照林草部門的要求,建設方購買適應當地播撒的草種,恢復原有生態(tài)。
“環(huán)評水保,是我們工程合法合規(guī)的一部分內容,在云南,也是我們樂于遵循的準則。”何偉說著,拿出手機展示了他存儲的亞洲象視頻。“這就是今年一路北遷的15頭大象,當時它們在元江洗澡,還跑去了我們施工現場。政府組織我們停工,不要驚擾它們。在云南,我們工程是‘客’,亞洲象也好,樹木也好,甚至茶樹、橡膠林還有背后的村民,都是‘主人’。客隨主便,我們肯定會竭盡全力呵護這片土地。”
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 劉杰 郭冬冬 徐娜 通訊員 王宇 廖潔 龍麗瓊 黃進雄 杜輝 張強 劉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