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過后,就進入單體三倍體牡蠣育肥的關鍵時期。在山東省乳山市海陽所鎮,牡蠣養殖戶忙著加強育肥管理,維護牡蠣加工設備,還要時刻關注各個電商平臺上的訂單情況。
近年來,乳山牡蠣聲名鵲起,以個大、肉肥、味鮮的特點暢銷全國。乳山牡蠣半數以上來自素有“江北牡蠣第一鎮”之稱的海陽所鎮。近年來,海陽所鎮傾力建設牡蠣特色小鎮。目前,海陽所鎮有23個自然村近3萬名村民從事牡蠣養殖和加工銷售,全鎮牡蠣養殖面積60萬畝,年產量50萬噸,產值12億元。
“我們南黃島村村民從2000年開始養殖牡蠣,在沒通大網電之前,沖洗牡蠣都是靠人工作業,作業強度很大,產品還賣不上好價錢。現在有了放心電,用上了潛水泵,沖洗牡蠣又快又方便。現在,島上牡蠣收購價格每斤提高到6塊錢,還供不應求。”南黃島村黨支部書記宋政海說。
南黃島村是海陽所鎮的一個島嶼村。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島上還有駐軍時,部隊使用的柴油發電機也給村里供電,這里成為乳山市率先用上電的村莊。后來,駐軍撤走了,就把發電機轉交給村里。“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柴油價格上漲很快,發電成本也越來越高,最高時達到3塊錢一度。2001年左右,鎮政府又引進外資上了小型風力發電,可儲電容量又小,村民每天只能在晚上6點到10點用上4個小時的電。過年時,也就是大年三十到初二這幾天延長供電到晚上12點,因為電發多了賠不起。”宋政海介紹了村子以前的用電情況,“2006年農網改造期間,國家電網為我們架起了從陸地到村北頭一共900米長的跨海線路,還在村里建了10千伏南黃島線和兩個臺區,這可解決了800多口人的頭等大事。”
跨海線路不僅幫島上村民用上了穩定電。村民杜建華有一子一女。以前,村里沒通大網電,生活用電都不穩定,別提發展產業了。大多數年輕人回村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沒什么增收的選擇。杜建華的兒子杜超和女兒杜琴因此選擇外出打工。后來,知道村里通了充足穩定的大網電,兄妹倆2018年回到家鄉,組織成立了牡蠣銷售協會,對以牡蠣為主導的特色海產品推行線上線下銷售,建立起“牡蠣+電商”的商貿物流圈。
“方便、方便,非常方便。”在南泓村村民杜玉群家,他正在網上查詢夏季牡蠣養殖方法,“以前搞養殖都是用土辦法、憑經驗,遇到疑難雜癥時就無處下手,只能靠天吃飯。現在電壓穩了,網絡信號也強,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上網查一下,一準能解決。今年我們家牡蠣增產沒問題。”
南泓村也是海陽所鎮管轄的一個漁村,80%的村民從事牡蠣養殖。2012年農網改造期間,乳山市供電公司為該村架設了2臺400千伏安變壓器,村里用上了動力電,加工車間實現自動沖刷、分揀牡蠣。作業工人劉強介紹,受海氣影響,島上的大小機器都容易銹蝕。以前沒通上大網電,如果機器出了故障,養殖戶們都要用船拖著機器到對岸的乳山口碼頭用大功率除銹設備維修,很耽誤加工。現在有了大網電,電充足了,大功率除銹設備也能帶起來了,機器在家門口就可以維修。眼下,村里的車輛船舶都已整飭一新,只待到了牡蠣收獲的季節,就可以出海作業。
“我們公司將以威海新一輪精致電網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對牡蠣小鎮電網改造的投資力度。今明兩年,我們將對海陽所鎮7條10千伏線路進行改造升級,改造后的牡蠣養殖村電壓會更穩,為產業發展添動力。”乳山市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湯曉文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