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4萬千瓦到78萬千瓦,4年間,蘭考縣新能源裝機增長20多倍,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達到92%。1~8月份,蘭考超過一半的時間為全新能源供電。”9月10日,河南蘭考縣供電公司互聯網部負責人王洪林說。
蘭考是全國首個農村能源革命試點建設示范縣。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發揮電網連接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平臺樞紐作用,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持續夯實安全穩定發展基礎,高標站位打造新型電力系統落地的河南典范,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提供清潔高效、綠色低碳的電力支撐。
當好“紐帶”保障綠色安全用能
河南是煤炭消費大省。隨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加快實施,全省清潔低碳轉型任務艱巨。吸納省外電力和提高省內新能源比重是解決難題的兩條主要路徑。
未來5年,豫西電源總裝機規模將達到2300萬千瓦以上,其中新能源發電裝機560萬千瓦。9月初,豫西—豫中電網優化線路工程進入初步設計階段。該工程不僅可以有效緩解豫西外送斷面壓力,還可以促進省內新能源消納。
為推動能源供給清潔化,近年來,國網河南電力在電網建設、服務新能源并網等方面持續努力。2020年年底投運的±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讓外電入豫規模首次突破600億千瓦時、占河南全社會用電量六分之一以上。
“去年我省外電和清潔電量合計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提升至30%,相當于減少省內電煤消耗42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600萬噸。”國網河南電力發展部有關負責人說。
在控制煤炭消費方面,2018年,國網河南電力建成國內首個大氣污染防治電力綠色調控平臺,實現全省在運統調燃煤機組、3.46萬戶工業企業污染物在線精準管控,減少全省能源消費對煤炭的依賴。過去5年,國網河南電力配合政府部門關停落后燃煤機組600萬千瓦,支撐了鄭州主城區煤電清零、洛陽主城區煤電基本清零。2015~2020年,鄭州市顆粒物濃度整體呈下降趨勢,今年全市細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等污染物濃度穩定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國網河南電力連續多年保障省內新能源有效消納。如今,全省風電、光伏發電裝機達到2693萬千瓦,較2015年年底增長近20倍,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成為省內第二大電源。1~7月,河南電網消納風電、光伏發電電量27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5.4%,減排二氧化碳3005萬噸。
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和新型用能設備的廣泛接入,讓電力系統運行特性發生顯著變化。在推動能源安全高效利用方面,國網河南電力持續探索。
在蘭考,國網河南電力3年來建成7條110千伏及以上新能源并網線路,正在新(擴)建4座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為全縣24個新能源項目順利并網提供可靠保障。依托蘭考能源互聯網平臺的虛擬電廠等功能,該公司可以快速調節電網負荷,促進清潔能源消納,保障大電網運行平穩。
儲能電站是電網調峰、穩供的重要抓手之一。截至目前,國網河南電力已實現全省9個省轄市16座分布式儲能電站與330座新能源場站一體化協調控制,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打造了數據廣泛接入、狀態全息感知、管控全面有力的新能源利用體系。
實施電能替代踐行低碳消費理念
8月31日,在安陽縣北郭鄉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里,大球蓋菇種植基地技術員盧海勇仔細檢查作物的生長情況。
該產業園有25個恒溫棚,從培育菌種到成菇出棚再到儲存運輸都離不開電。3月以來,安陽縣供電公司相繼為園區增容兩臺200千伏安變壓器,開展“供電+能效”服務,為產業園提供能耗檢查、用電安全檢查等服務。“電能替代以后,穩定可靠的電力就是我們的生產力。”盧海勇說。
降低碳排放,終端消費電氣化是關鍵一環。“十三五”以來,國網河南電力大力實施電能替代,累計完成工業、交通等領域電能替代重點項目2.1萬個,累計替代電量647億千瓦時,基本實現全省35蒸噸/時及以下燃煤鍋爐、窯爐改造全覆蓋,打造了豫西南電烤煙、信陽電制茶、三門峽蘋果冷庫保鮮等河南特色電能替代示范基地。
“5年來,我省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3.6%,較2015年提升了約4個百分點。”國網河南電力營銷部有關負責人說。
配合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等,國網河南電力高標準完成“煤改電”確村確戶、配套電網建設及運維等工作任務,“十三五”時期累計完成511萬戶的“煤改電”任務,數量占國家電網公司供區總量近一半。
隨著電動汽車等新能源交通工具的迅速普及,國網河南電力不斷加快電動汽車充電網絡發展,5年來共計投資3.67億元,建設各類充電樁3703個,建成河南充電智能服務平臺,整合全省公共充電設施資源,服務公眾綠色出行。
今年上半年,國網河南電力累計完成電能替代電量67.82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燃煤37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78萬噸、二氧化硫等污染物210萬噸。替代電量中累計充電量達1150.3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65.84%。
下階段,國網河南電力將聚焦推動全社會節能提效,拓展電能替代廣度深度,推進鄉村電氣化,創新開展“供電+能效”等綜合能源服務,持續提高終端消費電氣化水平,引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下轉第二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