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長江,我是海河。每一次鐘響,都記得你的肝膽相照!”雖已立秋,但暑氣未褪,領著兒子胖乎乎的小手,邂逅一段剛剛過去的“新”歷史。
說它是歷史,因為畢竟已經是過去時;說它“新”,是因為它新到熱血難冷、墨跡未干。
說到此,真的非常感謝組織者的巧妙心思和雷利行動,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征集到了如此數量和質量的一手實物和文件資料。到這,您可能已經猜出展覽的主題了?沒錯,就是距離我們最近的這場疫情的專題展覽:人民至上——天津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
整個展覽分為“序言”、“四個戰時,直面大考”、“全力救治,科學防控”、“聞令而動,火速馳援”、“初心如磐,黨旗飄揚”、“聯防聯控,眾志成城”、“雙戰雙贏,決戰決勝”七個部分,共展出500余件(套)見證實物展品。
“原汁原味”還原RICU 一同“穿越”那些最艱難的歲月
“媽媽,媽媽,這是什么?為什么有個叔叔在里面躺著?周圍的叔叔、阿姨在給他打針嗎?……”兒子一連串的“十萬個為什么”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抬頭一看,原來是展覽中復原了天津市海河醫院的RICU(呼吸重癥監護室)病房的場景。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海河醫院里的每一間小小的呼吸重癥監護室里,幾乎每天都上演著“天使與魔鬼”的戰役。
海河醫院,是一所以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為主的三甲醫院,被譽為天津的“小湯山”醫院。在這次新冠疫情期間,承擔了救治本土及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醫療救治的重任。作為新冠肺炎疫情“主戰場”,天津海河醫院的“白衣天使”們自戰“疫”打響以來,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了“白衣天使”的重任,所有人都將能全力救治病患放在第一位。這期間,他們按下多少次凌晨突然響起的警報?度過多少次無眠之夜?扛過多少次缺水憋尿的痛苦?倒出過多少防護服里悶出、嘩嘩流淌的汗水?面龐被厚厚的醫用口罩嘞出多少深深的痕跡?又有多少雙長期浸泡在消毒水中雙手變得發白水腫?……無數個數不清,都將成為英雄們的無價“金杯”和人民心中永不磨滅的“口碑”。
展室中,幾乎百分百還原了當時海河醫院重癥監護室里的情形:仿真的病床、仿真的醫生、仿真的護士、當然還有仿真的病患……儀器方面更是逼真到位:ECMO(體外膜肺氧合治療)、專業心電監護儀、醫用護目鏡……透過玻璃窗,觀眾仿佛置身于當時最為危險的“紅區”,以最直觀的形式“窺探”著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那么真實、那么生動、那么觸手可及、那么余溫尚存、那么驚醒動魄而又那么溫暖如家……。
窗上“小”紙條 寫出戰時最暖之“大”愛
最讓感動的,還有展室外的玻璃窗上那一張張有溫度的手寫字條。在那個特殊時期,我相信每一張字條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有醫囑的字條:“14床的有心臟疾病,需時刻關注”、“6床有高血壓史”、“11床今日讓然半流”……也有生活味更濃的字條:“2床昨天說不想吃面條”“24床的大爺這幾天的飯都沒動,他牙不好,今年開始中午晚上換成粥吧”……還有些略帶詼諧的字條:“8床的小伙子昨天說想叫外賣”……但更多的字條,還是出自曾在這里接受過搶救的病人所寫感謝信:“感謝醫院的營養醫生,耐心地詢問我愛吃米飯還是面食,在沒人親人陪護時,照顧得非常周到……”;“感謝醫生護士們的搶救,你們冒著生命危險,以高超的藝術和崇高的醫德,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將我一次次從瀕臨絕境之地拉了回來,我將終身銘記在這里的每一名英雄們……”
據報道稱,海河醫院綜合ICU護士長孫燕接受采訪時曾告訴記者:“為了掌握護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我每天來到患者床旁,剛開始的時候發放一些溝通用的小紙條,為的是記錄患者的一些需求、意見,方便護士了解并及時滿足患者需求。同時也為了特殊情況下更好地溝通,因為我們身著厚重的防護服,說話、聽力都會受影響,加之當面對有些患者的方言、或者老年人聽力下降等情況,溝通起來就非常困難,此時,寫到小紙條上溝通起來方便了很多。”
“紅手印”和“肝膽相照”的故事
展室的顯目位置上,陳列著一本不同尋常的展品——一張摁滿紅手印的請戰書,讓眾多觀眾駐足觀看。
疫情發生后,天津的醫療志愿者就積極響應號召,第一時間組成醫療隊出發支援湖北武漢。從1月26日的第一批,到3月31日最后一批醫療隊從武漢返津,從正月新歲到陽春三月,共計派出了13批醫療隊、總計1307名隊員奮戰在湖北抗疫主戰場。
這中間,有位特殊的老人,他就是已經72歲古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他接到了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的通知,帶著參加過非典戰役的經驗于第二天就飛赴武漢。到了武漢,他提出了“分類管理法”、“中藥漫灌法”等行之有效的戰役方法。之后,更是帶頭成立了武漢市唯一一家由中醫醫療團隊整建制接管的方艙醫院。據統計,江夏方艙醫院從開艙到休艙共收治564名病人,沒有一例轉為重癥。張伯禮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了我國中醫藥的神奇魅力。但由于緊張的工作,加上被打破的作息規律,張伯禮在武漢突發膽囊炎。2月19日凌晨,他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隨后,老人還笑稱,“我這回把膽留下了,與武漢人民肝膽相照”!由此,也就有了開篇那幅武漢感激天津支援抗議時發布的海報。
火線入黨申請書和“大辮子”的故事
特殊的時代需要領頭的英雄,更需要無數平凡而偉大的戰士:一根直徑粗過一元硬幣、自然通順的馬尾發辮,不知道它原來的主人耗費了多少時間、多少精力才養成,但一昔為了方便穿戴防護服而狠心“一刀割愛”。發辮上還纏繞著的黑色發繩也許還記得主人昔日的長發飄飄……每一個鮮紅的手印下都有一個顧大家而舍小家的感人故事;每一篇“戰地日記”中都裝滿了這段特殊時期的特殊精彩;每一封戰地入黨申請書,都寫滿了“白衣天使”們對黨、對人民、對祖國的拳拳之心。
“我是2020年大年初一接到的命令……在感染一病區臨時黨支部書記于洪志副主任醫師的感染和鼓勵下第一批進駐紅區,并負責危重病人的搶救和治療,多次進入紅區進行靜脈穿刺、氣管插管等高危險動作,與三中心團隊成功為兩名危重患者使用人工肺,并成功撤機。連續工作31天無休息,在工作中尤其看到了于洪志副主任和其他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根讓我一直以來的入黨決定再次沸騰起來……作為此次新冠肺炎防治中的醫務工作者,我有責任、更有義務在此疫情肆虐的危急時刻,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而沖鋒陷陣,為黨、為國家、為人民恭喜自己微博的力量!……”
有溫度的文字永遠勝于最華麗的辭藻,有深度的靈魂永遠高于最優雅的回答。我摘抄下的這篇文字是2020年3月5日,海河醫院呼吸與重癥醫學科李建國醫生的火線入黨申請書。我相信,全國數萬名支援武漢的一線醫護工作者、數十萬社區工作者和所有為此次戰役默默做出奉獻的英雄們,都將與時代一同植入我們的記憶,永遠受到這片熱土上人民的敬仰與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