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20日,北京國際風能大會召開。開幕式上,118個城市與600多家風電企業共同發起“風電伙伴行動·零碳城市富美鄉村”計劃方案,方案一經發布,“風電下鄉”話題隨即成為行業熱詞。
事實上,早在今年初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千鄉萬村馭風計劃”的提法就曾讓“風電下鄉”一度走紅。雖然最終出臺的文件中,刪除了“千鄉萬村馭風計劃”等字眼,但“風電下鄉”話題并未銷聲匿跡,一直是風電行業的重點話題。
(文丨本報記者 蘇南 李麗旻 實習記者 姚美嬌)
年底啟動10個示范項目
“風電伙伴行動”提出,力爭2021年年底前啟動首批10個縣市總規劃容量500萬千瓦示范項目。“十四五”期間,在全國100個縣,優選5000個村,安裝1萬臺風機,總裝機規模達到5000萬千瓦,為5000個村集體帶來穩定持久收益,惠及農村人口300萬以上。
“首批以縣城為單位進行集中規劃,打包核準。按照相關估算,風電開發企業在保證合理收益水平的前提下,村集體每年可以獲得15萬元至20萬元的固定收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風電下鄉潛力巨大,是未來風電發展的一個趨勢,尤其在中東南部地貌復雜、建設成本偏高、居民對新生事物接受度比較高的情況下,政策信號會促使“無人問津”的分散式風電開發迎來轉機。
一位風電設備制造企業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技術上看,風電整縣推進呈現兩種趨勢。“一種是主流風機越做越大,主流風機廠家可使用地形地貌、建設條件、道路運輸較為良好的地方來做大風機;另外一種是風機體型向‘小巧玲瓏’方向發展,比如300千瓦、400千瓦、500千瓦的小型風機的應用在沿海水域較多、道路較狹窄、不好大型機械施工的地方會具備優勢。因此,因地制宜推進風電下鄉才會起到較好的效果。”
推進關鍵在明確政策
受訪者普遍對記者表示,對于風電下鄉,業內已形成共識,現在只欠政策東風:“風電下鄉的關鍵在于政府管理體制能否允許讓其繼續往下干”“省里目前要求風電項目必須要納入省級開發方案才可以”“風電下鄉比較大的困擾是土地”“呼吁改變風電征用土地方式”“希望國家能源局、省級能源主管部門從政策體制機制上給予地級市更大的權限”“政策‘壁壘’破解了,5000萬千瓦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曹志剛表示:“風電下鄉從技術、產品、能力來說完全具備條件。即使在近居民區,風機可以做到光影控制和噪聲控制,很大程度上降低對周邊居民的影響。目前難點在于,風電下鄉沒有指令性的文件,在與政府溝通過程中,我們已達成共識,風電下鄉是一種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的方式。雖然風電下鄉的微觀層面在鄉村,但從規劃的角度來說,通過政策明確,整縣推進風電下鄉的經濟性會更好。”
河南省一位不愿具名的地級市發改委能源辦主任向記者直言:“我們市不存在風電企業擔心的土地問題,畢竟方案擱在那兒,而且個體量很小,不需要大規模的征地。最重要的是風電選址臨近負荷中心,消納也不是問題。風電下鄉的關鍵是政策放開與否。”
“我們省風電開發權限進一步往上收了。”一位地方政府市領導對記者坦言,“如果風電開發政策放開,有了‘通行證’,市里可以自己規劃布局,不需要省里或者省級電網的認定,我們就可以放開手腳去干了。”
已有成功案例
風電下鄉雖然推進難度大,但也有成功案例。以江蘇江陰為例,分布式風力發電系統節能量折合12031.86噸/年,同時相應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3.13萬噸。記者了解到,江陰分散式風電成功的秘訣在于項目選址原則是利用政府閑置土地及企業內無利用價值土地,確保項目符合城市規劃,風機基礎征地面積僅半畝,回填后地表塔筒外露部分僅占空間20平方米左右。在農村田間地頭、港口河道空閑土地上,企業的邊角綠化帶,均可因地制宜安裝分布式風機。
“江陰分布式智能風機點綴式利用農村田間地頭,不涉及基本農田。我們利用江陰城市建設的碎片空地、沒有征用一塊‘綠水青山’,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江蘇江陰臨港開發區新能源產業園主任李羅娜表示。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認為,分散式風電發展的需要一個過程,風電下鄉初始進展雖然緩慢,但一旦途徑通順、模式建立起來,后續發展會呈現加速度態勢。
針對外界擔心風電下鄉模式是否會演變成風電過剩的問題,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短時間有可能會出現,但長遠看絕對不會風電過剩。“現在全國不少地方拉閘限電或者有序用電,在碳達峰、碳中和愿景下,隨著火電慢慢退出,綠電將會擺在更重要而突出的位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