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小雨。
接連數天的細雨讓滿城詩畫的瀏陽增添了幾分朦朧美。時針剛剛指向7點整。水電八局長江大保護瀏陽項目農民工管理辦公室已經開門了,農民工專員小馮在一面小鏡子整理工作服。
“等會要去給農民工考勤,收拾得利落點。”
7:05,步入項目部食堂,剛剛炒好的榨菜肉絲碼子散發著香氣,筒子骨熬的底湯在鍋里防滾,讓人有種不得不來一碗面的沖動。
“走,去食堂吃面去。”成為早起上工地的員工日常的問候,吃面的時候大家自然的聊了起了一天的工作。“22號井今天應該立模澆筑第幾層?”“48號井沒有繼續滲水了吧?”“一碗面”拉近了距離、加深了溝通、促進了團結、營造了和諧,項目部的“友誼之面”除能果腹外,又增添了一項交流功能。
7:25,項目部門口,工程辦、技術辦、安全辦上前方的的兄弟們“全副武裝”乘車前往工地。接連幾天的雨,讓大家習慣出門之前就把雨衣、雨鞋穿上。“敬業、專業、人品、精品,今天是周三了。”安全辦的小鄧已經從大門口剛剛更換LED屏幕上,“判斷”出周幾。辦公樓離最近的工作面距離不過1公里多,有些心急的他刷了個共享單車先過去了。
7:30,到工地的車準時開出,趕在早高峰之前把大家送到工地。
才兩天沒來工地,工地上的作業人員、機械設備明顯增多了,車來人往,人頭攢動,機器轟鳴,一幅干勁十足的壯觀場景:新開了兩個工作面,苗木移植之后留下的黃泥清理干凈了、澆筑首倉混凝土土的工作井已經又往下挖了一層,超長手臂的挖掘機從數米深的工作井里有條不紊挖著泥土送到前面的運渣車上,把工作服扯得很整齊的小馮已經在各個點對工人開始面部考勤……
有工人正在立模,將鏡頭拉近,我看見他們發絲夾雜的泥漿,臉上干涸的水痕,嚴肅到緊皺的眉頭,沉默不語低下的頭顱,和瞥見鏡頭后怯怯的微笑。被雨水浸潤后的鋼筋有些濕滑,工人們扎鋼筋時戴的手套已經濕透,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們的速度。右手抽出一根扎絲,將彎折處扳彎90度后,左手將彎折部分穿過鋼筋扎點的底部,手拿扎絲鉤鉤住扎絲扣,食指壓在鉤前部,緊靠扎絲開口端,順時針旋轉幾圈,即完成一個結點的綁扎。
買菜歸來的市民對擋墻內的施工充滿好奇,好幾個老人家想擠進去一探究竟。“大爺,這里是施工重地,您不能進去。”質檢員小劉及時阻止了想進去看看的老人家。
老人用帶著濃重瀏陽味的普通話問道:“我就看看長江大保護到底是個啥。”作為本地人的小劉,用瀏陽話開始進行解釋。我雖然不太聽的懂他講的是什么,但是看著他周邊的老人越圍越多,不斷提出新問題,從老人們綻放的笑容中,從他們豎起的大拇指中,不難感受到小劉對于我們工程的科普,做得非常成功。
施工點所在的將軍廣場是瀏陽這個紅色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周邊的繁華,把一片鋼筋水泥、大型機械填置的空地團團包圍。圍擋外是川流不息的車流人影,圍擋內是繁忙運轉的工人設備,有那么一個瞬間,我感覺到工程的轟鳴音應和著廣場上將軍凝望的目光,剛柔并濟,直指心窩。
21:20,項目部各個辦公室的燈還亮著。開工以來,隨著戰線拉長、作業面全面展開,員工們工作任務繁重。“白天鏖戰,夜晚苦戰”,已成常態。會議室里,項目經理梁文偉正在召集從前方回來的人員開十分鐘短會,梳理一天工程進展情況。還在項目實習的農大“小鮮肉”小王、小胡、小程,對著施工圖紙仔細研究著。做為項目一線“指揮官”分管生產的副經理耿耿的工作量自然也大,眼睛經常充滿血絲,被兄弟們戲稱“兔子眼”……領導不易,員工辛苦。以責任心做人,以上進心做事,把“規劃圖”變成“施工圖”,把“時間表”變成“計程表”已經成為瀏陽項目工作的常態。
關于長江大保護的故事聽了很多,水電人的故事也看過不少。我曾經覺得手拿相機只需記下工地施工的瞬間,刻下工作人員努力工作的模樣。但在此刻,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將點滴片刻鐫刻成記憶,繪制成短片。整理照片的時候突然發現留下的不僅有工人的身影和工地的繁忙,還留下了自己眼中的世界。
用一天中零星觀察到的故事片段,致敬每一位用勞動創造價值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