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作為水電子弟,剛畢業的劉浩希沿著父輩的足跡,加入了水電四局。至今已有26年。
26年,劉浩希從22歲走到了48歲,從青年走到了中年。
26年,對于劉浩希而言,是風吹日曬的26年,也是充滿困難和挑戰、驕傲與榮光的26年。
26年間,劉浩希先后參與了李家峽、三峽、小灣、向家壩、白鶴灘水電站及埃塞、晉紅高速、建(個)元高速多個工程項目的建設,擔任過技術、調度、物資、安全生產管理等各項工作。
他把26年的光陰鐫刻在他建設的每一項工程里,留下了可以追溯的生命痕跡。
劉浩希,中共黨員,甘肅武威人,現任寧南縣移民工程項目經理部安全總監、白鶴灘遷建集鎮項目部黨支部副書記,同時擔任白鶴灘遷建集鎮項目負責人。工作期間,劉浩希多次獲得“先進生產工作者”“安全生產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四局人
作為項目一線管理人員,劉浩希常年扎根工地,認真擔負著項目建設施工的管理職責。
作風上,他嚴于律己,親力親為,一言一行深深影響著整個白鶴灘遷建集鎮項目部的員工;工作中,他以身作則,用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管理隊伍,每天早上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認真安排處理好工作中的問題后直接奔赴工地現場;生活中,他以崗為家,與項目部員工朝夕相處,與員工一起在食堂排隊打飯,與員工坐在一個飯桌拉家常、談工作,努力將項目部打造成一個溫馨、和諧、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26年的工作生涯中,讓劉浩希印象最深的,是在埃塞項目的那段時光。
埃塞地處熱帶緊鄰赤道南邊,埃塞項目離最近的一個小鎮哈那鎮有近60多公里。一行6人在這片偏遠炎熱陌生艱苦又嶄新的廣袤土地上,開始了他們的異國工作、生活時光。
初到項目,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沒有宿舍,沒有營地,我們是完完全全的“白手起家”,在草原上用三個石頭支起鍋灶自己做飯,一日三餐就這么解決了,晚上就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非洲草原的夜晚蚊蟲肆孽,野獸嚎叫,令人毛骨悚然。”劉浩希回憶道。
“在剛到埃塞的一百多個日日夜夜里,每天工作時間在10個小時以上,沒有周末休息,條件艱苦,生活和工作單調重復,大家的生活狀態都很萎靡,這種消極情緒發展下去肯定是不行的。”劉浩希說道。
作為項目副經理,劉浩希除了在工作中做好表率,還經常以兄長的身份給予員工安慰和鼓勵,與員工一起在非洲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磨練、修行。
“這里太陽忒毒,大家在之前都沒有領教過它的厲害,到項目不幾天,強烈的陽光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烙下下了醒目的痕跡——皮膚曬得通紅,脖子被曬得脫了一層皮,四肢被曬得起了一串串的水泡。沒多久,我們都成了地道的‘土著黑人’。不過水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我們要有這種精神,不能放棄。”劉浩希說到。
在困難中逆流而上,他們確實做到了。在短短的3個月時間,埃塞項目部員工克服了天氣環境惡劣、語言交流障礙、生活條件艱苦等一系列困難,在原本荒無人煙的大草原上完成了214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宿舍、辦公室、庫房、食堂、修理地溝和車庫一應俱全,同時還建設完成了20000平方米的黑人職工營地。此外,他們還開辟了一條長45公里、寬5米,通往生產、生活區的交通主干道,打了一口174米深的井,解決了項目部生產、生活用水的需要,另外還建了一座5立方的水塔,拉起了生活區周邊鐵絲網圍欄。
白鶴灘遷建集鎮項目的安全領路人
談到安全,劉浩希常說:“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安全為天,生命至高無上,我們的工程寧可干得慢一點,也要把安全工作做好。”
作為安全總監,他深知安全工作每時每刻都不能懈怠,“安全工作重在預防,通過三級安全教育、班前會、周例會及現場監督巡視時對安全生產的反復強調,讓安全意識扎根在現場每一個人員的心中,此外,項目部持續增加安全文明施工建設投入,通過規范砂石骨料擺放、設置被動防護網、臨邊防護欄、安全警示牌、橫幅標語等措施,降低不安全、不文明施工發生的概率,將不安全因素扼殺在搖籃里。”劉浩希如數家珍地道來。
他介紹,白鶴灘遷建集鎮項目采用截排水溝、沖溝進行地面排水引流,采用抗滑樁對場地上方100余畝的滑坡體進行固定,同時建設了地下導流洞進行地下排水。
在劉浩希等項目領導班子的監控和引領下,白鶴灘遷建集鎮項目運作安全有序,針對白鶴灘遷建集鎮項目石板坡面積大、孤石量大、項目場地滲水嚴重、地質裂縫多等諸多施工難題,制定了嚴密的解決方案,通過鉆孔爆破、地表孤石爆破和基槽孤石機械破碎、開挖排水溝、調整施工順序、對出現滑移和垮塌部位進行削坡卸載處理等措施,將難題一一化解。
嚴格又貼心的指引者
“工作態度嚴謹,要求嚴格”“責任心強”是白鶴灘遷建集鎮項目部的員工對工作中的劉浩希的普遍評價。但在生活中,劉浩希又是“很關心員工”和“幽默,愛開玩笑”的溫暖風趣的形象。
劉浩希雖然沒有與項目上的新入職員工簽訂正式的師帶徒協議,但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他給了青年員工很多工作上的指導和生活中的幫助。劉浩希說:“我對青年員工在工作上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但一群小孩子只身一人來到項目上,離家又遠,應該給他們更多生活上的關心和情感上的交流,經常肯定他們的工作成績,主動消解年輕人的負面情緒,讓他們產生歸屬感,這是作為一個項目的老員工應該做并且要做好的事情。”
“年輕人思想活躍,積極上進,善于接受新知識,學習能力強,敢于創新實踐,如果有一個好的環境他們成長會非常快。”劉浩希大力推行“傳幫帶”、“師帶徒”活動,白天忙生產,晚上組織他和經驗豐富的骨干對青年人開展技術業務培訓。
劉浩希常常教導大家:“人才缺乏不怕,咱自己培養,關鍵是干事情要有信心”。
他提出了“一手抓培訓,一手抓生產,進度、質量、安全、效益同步走”的理念,充分創造機會讓項目部年輕隊伍茁壯成長,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讓白鶴灘項目部成為一個孕育人才的搖籃。青年員工在白鶴灘遷建集鎮項目建設崗位上獨當一面,是項目部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作為黨支部副書記,劉浩希積極加強黨員教育。在6月25日《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的專題黨課中,劉浩希教導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團員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動力,講紅色基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為移民工程建設,為公司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路漫漫其修遠兮”,從黃河兩岸到潯江之濱,從青藏高原到彩云之南,劉浩希一步一個腳印,在點亮了自己的人生旅途同時,也參與和見證了一個個大國重器的建設,他從一個普通的技術員,逐步成長為經驗豐富的項目管理人才。在長期工作實踐積累經驗,在堅持不懈的學習中提高知識儲備,在群山峻嶺中磨煉心性,在項目現場成年累月的堅守中錘煉品格。他以一名共產黨員的韌性,以執著的態度和頑強的意志,參與著一個個精品工程的建設,為四局的發展輸送著源源不斷的能量,和他一樣的四局人有很多,他們是四局精神的傳承者,是四局的驕傲!
評論